第一学历非名校,北大博导遭大四学生发
近日,一名自称达到保研标准的大四学生发帖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其列出的一名北大数学学院博导硕士毕业于地方院校,这名学生据此称“招的老师水平不如深圳中学”、“希望北大能整顿下师资”等。
这也让围绕着“第一学历”的激辩再次在舆论场上延宕。
其实,关于“第一学历”的讨论在今年国庆期间就上过热搜。↓↓
教育部曾回应:
没有“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此前,教育部针对网友提问“请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称: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教育部首次回应“第一学历”问题。早在7年前,教育部就曾对“第一学历”的问题做过回应。
年8月,教育部在答复“我高中毕业后参军,在部队考上中专军校成为干部,请问我的第一学历是高中还是中专”的提问中回复: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的学历,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学历。
不少网友表示:
区分第一学历很正常不过更多的网友表示:
不能以学历论英雄
学历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标尺《新华日报》评论理论部
公号发文称:
“第一学历”光鲜,就一定优秀吗?未必。高考分数只能代表学生在高考选拔中的水平,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学习,他们的能力发展得怎么样,不完全取决于学校的牌子,而是一个动态的结果。事实上,“第一学历”崇拜的罪魁祸首,就是一些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供大于需的“买方市场”,人为设置门槛、抬高选人标尺,导致“第一学历”论甚嚣尘上。这实际上是一种学历上的“出身论”“血统论”。
文章称,看看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社会精英、能人才俊,并非所有人都有耀眼的“第一学历”。我们景仰的钱穆、陈寅恪等一代大师,都是没什么学历而自学成才的范例。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沈树忠毕业于浙江煤炭工业学校;生态学专家方精云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恩多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国内近千名青年企业家中,只有10%毕业于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80%均毕业于国内普通的大中专本科院校;其余10%的青年企业家,学历从小学到高中不等。但很多学历低而能力强的学生,就在用人单位的“有色眼镜”之下,失去了“敲门砖”和“入场券”,被扼杀了人生的诸多可能性。
“当然,用人单位甚至社会对于‘第一学历’的迷信,也并非毫无来由。”这篇文章也提到,这种歧视和偏见,实际是一种社会心态。随着大学扩招,一些高校的办学质量屡屡被人质疑,特别是一些非全日制教育中的种种乱象,也给人留下了“注水”“混文凭”的印象;而研究生、博士生的大幅扩招,也让硕士学历缺少了以往的光环。因此,打破“唯学历论”的社会观念,非全日制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历的含金量和说服力。同时,还要千方百计扩宽就业渠道,让更多出身普通的学生有机会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用实际效果打破“第一学历”的迷思。
《红网》评论文章则提到:
被“质疑”的教授叫胡俊,从北大数学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yj/1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