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名人问渠哪得清如许访著名水环境专
黄廷林
黄廷林教授简介:
年11月出生,山东昌邑人,工学博士,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获得年度“中国水业人物”教学与科研贡献奖。在水源水库富营养化与水污染控制、水环境修复、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装备研制到工程应用的系列创新性成果,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项目、国际合作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水专项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1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9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余篇(SCI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6部;参编专著4部;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部。负责国家精品课程1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陕西省教学成果奖10余项。
问渠哪得清如许
——访著名水环境专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黄廷林
文/袁国燕
以水为生的人生,洗濯着一个科学家的初心——坚持做人的原则,牢记出发的源头,不忘奋斗的原动力。
——题记
如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水的兴衰史,那么,人的命运就与水的命运一脉相承。水是一切生命之源,但它却像地球上的重力一样平常,又像重力一样神秘。有这样一个平常的人,用毕生时间解读着水的秘密,与天地山水为友。他就是著名的水环境专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黄廷林。识水、知水,护水,是他人生的关键词,育才、育德、育教,是他生命最亮的烛照。
黄廷林是山东昌邑人,却并不是我想象中山东汉子高大壮实的样子。中等身材的他,兼具知识分子的儒雅,传道授业的严谨,创新术业的睿智,浑身洋溢着热忱和活力。和这个治水专家交流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渠水,时而平缓,时而湍急,心灵像被泉水洗涤过一样,清澈而丰盈。
源头活水
“兴趣和职业的结合,会产生持续的热情和动力。”
追溯黄廷林的成长印迹,和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多数农民孩子一样,在高考中改变命运。这个生长在潍河、胶莱河、虞河三河交汇的少年,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如何来度过。国家恢复高考的决定,点燃了黄廷林熊熊的理想之火,他立下了考中国海洋大学的志向。年,17岁的黄廷林高考中榜,别人欢天喜地,他却喜忧参半:大红的录取通知书显示,他被录取在山东冶金工业学院(现青岛理工大学)给排水专业,这与他铁心要考重点大学、实现“科技现代化”的愿望相差甚远,而给排水专业,也像媒人给定的亲,没什么感情。
大学期间,除了必听的课,黄廷林全部泡在操场上,满头大汗地和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较量”,“给排水”被他抛在了脑后,周身的汗水让他感到舒爽。直到大三下半年,黄廷林才“与水生情”。当时学校邀请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给排水专业的总工程师来讲学,黄廷林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他暗自想:连清华都有给排水专业,说明这个方向没错儿,看来还得用心学。这一钻进去,还真来了兴致,从小在河边长大的他,真不知道水里有这么多学问。此后,黄廷林对学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门门都考专业前两名,令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
黄廷林发现自己教学的特长,也出于偶然。有一次,一个同学高数不懂,让黄廷林给自己讲题,听完后这个同学说:奇怪,老师讲时我听不懂,你一讲我咋一下子就明白了!上专业设计课时,黄廷林也是同学们崇拜的对象,大家还在对设计图抓耳挠腮时,黄廷林已经画出了让老师频频点头的图纸。有同学问黄廷林咋想出来的,他详细讲完后,心想:不费力呀,把前几次课堂学的和今天的结合一下,不就明白啰。这几件事,让黄廷林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充满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热忱。
用今天的眼光看,黄廷林无疑是一个学霸,有着超常的学习力和颖悟性。正是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鼓励,让他不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渐渐明晰了要留校任教的选择。
遗憾的是,大学毕业后黄廷林被分配到青岛市房产局,从事设计工作。虽然吃上了公家饭,从“泥腿子”变成国家干部,黄廷林成为村子方圆百里乡邻艳羡的大学生,但他没有一天不向往大学校园。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把自己知道的讲给别人,感觉很幸福;我喜欢钻研和创新,不愿墨守陈规,回高校从事教研,才是我想要的职业,我一定能做得很好。写到最后,黄廷林用笔尖重重落下两个字:考研!
认定了自己要走的路,黄廷林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考研复习中。年,命运为黄廷林打开了幸运之门,他如愿考取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从此在西安扎根,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所有的幸运,都是努力发出的光。正如黄廷林自己的体悟:
“兴趣和职业的结合,会产生持续的热情和动力。”
这种热情和动力,像源头活水一样滋养、推动着他,不屈不挠向前,干一生,乐一生,践行着建筑大学校歌传唱的一种精神:
“自强笃实兮行健不息,求源创新兮致用经世。”
上善若水
“弃名利之心,求科学真谛;立有德之身,求术业创新。”
HiroshiNagai
在我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中,水生态治理已成为新时代炙手可热的领域,高校、政府、企业纷纷聚焦,治水专家的出镜率空前高涨,被提名为国际埃尼奖候选人的水环境技术专家黄廷林,却保持着科学家一贯的冷静,脚踏实地走着科研、教学之路。正如“中国水业人物”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
“弃名利之心,求科学真谛;立有德之身,求术业创新。”
在科研领域,往往一项新技术研发出来后,转化成专利产品有不少瓶颈,而要真正实现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更是困难重重。但黄廷林认为,解决问题是最重要、也是第一位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都是要解决问题、要服务于成果应用。黄廷林说,我想到老了回顾自己时,是解决了哪些问题,而不是得了啥奖,发表了多少论文。
水源水库水质污染,是影响城市健康饮水的巨大威胁,让秉持“科技就是为解决问题”理念的黄廷林心焦,这位治水专家通过对多座水库实地勘察,分析水质污染的共性特征和周期性污染规律,自主研发出水源水库水质污染原位控制技术——扬水曝气技术为核心的系列水质改善技术。通过西安金盆水库工程示范,在混合、充氧、抑制藻类、去除水中挥发性污染物、水质综合改善等多方面均有明显优势,这项成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验收中,专家组直接以优秀成绩(A)通过。
年春季,作为西安市主要供水水源的金盆水库硅藻爆发,有关部门找到黄廷林,紧急启动扬水曝气系统,不到20天水质就恢复正常,原本对此技术应用不太积极的水库管理方,在见证了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理良好效果后,心悦诚服,签下了长期合作合同。-年,西安市李家河水库夏秋季蓝藻爆发,最高时1升水中含有3.6亿个藻细胞。年扬水曝气系统建成运行后,藻类稳定削减至每升水万个左右,削减效率高达98%以上,顺利通过甲方验收。这样的水质改善效果不仅水库管理方满意,就连对自己要求苛刻的黄廷林也非常满意。
充足、健康的水源,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标配”。在这个千万人口的大都市,或许没有多少人认识黄廷林,但千家万户水龙头那哗哗流淌的清洁之水,不正是献给黄廷林这些“水卫士”的颂歌么。
潜心科研之外,黄廷林在教学上也毫不含糊,他有一句口头禅:“做人是基本,做学问是本质。做学问先做人。”
黄廷林的硕士生、博士、博士后程亚,对这点有深刻的感受。在她眼里,无论是学术、教学、还是做人,导师就是亮在她眼前的一盏灯。最让她感动的是,在家里遇到困难,让她备感人情薄凉的时候,黄老师慷慨解囊,帮她渡过难关,重拾生活的信心。
前些年有一个学业优秀的硕士生,经常“翻墙”到国外网站浏览对中国负面报道的信息,渐渐地影响到情绪。细心的黄教授发现布置给这位学生的课题迟迟没进展,情绪消极,就找机会和他聊天。该学生叹道:社会都成这样了,做研究还有啥意思!明白原委的黄教授并没有和他争论这些信息,而是谈起心来:你改变不了的就不要自找烦恼,要看主流,局部的阴暗遮盖不了整体的光明,你现在被满眼的“垃圾”遮蔽了,自己找路走出来吧!大概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垃圾里,这个学生情绪渐渐好转,回归到学业当中。
采访时当问及当前高校师生整体状态时,黄教授笑笑说:问题是不少,但不大。奋斗、奉献社会,依然是主流。
谈到术业创新,黄廷林认为:当国内外知名专家对你的研究成果不认可的时候,不要气馁,你不能证明他是错的,那就证明自己是对的。到最后会发现,往往是路径不一样,结果却是同样的,甚至是新的发现或突破。勇于开辟新路,才会收获新发现。“所以我鼓励学生,科学研究就是求真谛,不能被专家的名头吓住”。
如今,黄廷林教书育人、科技研究已整整31年。采访前查找黄廷林教授的资料时,发现他不但主编国家规划教材、主持了国家多项重大项目,还获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等等一长串称号。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些金灿灿的荣誉和成果,都化成了他的温度和力量。
青山绿水
“担任副校长虽不是我刻意追求的,但这是一种新的责任和使命,所以必须尽职尽责。”
在中国人表达美的词汇中,绿水与青山常常是相依的。如果说“绿水”是黄廷林的术业追求,那么青山,就是人生另一道风景。
年,是黄廷林人生中一个重要节点,4月份参加“中国水业人物”颁奖大会时,组委会颁奖词里除了科研、教学、品德高标的嘉奖,还不曾涉及行政管理。7月份,黄廷林被任命为副校长,命运似乎要激发他的无穷潜能,让他的人生又跨进了一个新的岗位——行政管理。
现在,除给学生上课外,黄廷林教授正常工作时间都在行政楼办公室“坐阵”,而科学研究、团队指导、研究生培养等工作都安排在每天晚上、每周周末和节假日。黄廷林安排接受采访时间的时候,已经避开了会议、处理完了当天的文件,但不时有来汇报工作的,电话、手机也不时响起。看得出,他很忙,但忙而有序,在管理、教学、科研三种身份转换中松紧有度。
回忆三年前转型的经历,黄廷林深有感触。对于如何处理好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的关系,一直是这几年思考的问题。作为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他拿出搞学术的劲头全力投入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别人用8小时上班,他用12小时,他回家只做两件事:吃饭、睡觉。
“让你到行政管理岗位工作,就要负行政的责任,作副校长虽不是我刻意追求的,但这是一种新的责任和使命,所以要尽职尽责。”
事实上,黄廷林的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不矛盾,已有13年环境学院院长经历的他,很快就理清了行政岗位和教师身份的关系:
“科研是和事打交道,以事为主,行政是和人打交道,以人为本。不管是和人还是和事打交道,都有相通之处,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黄廷林在他的副校长岗位上,以纯真之心正风气,扬清流。作为一个从学术口选拔上来的高校领导,他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的风气和弊病:
“相当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心态浮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初心。国家提出的去‘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就是去浊气,扬清流。”
黄廷林在讲党课中多次指出,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下要警惕的是过分追求名利,要潜心教学,让教学工作回归常识、回归本位、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科研的本质是创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一味追求各种‘帽子’、各类奖项。”
这是黄廷林一贯的认知,也是他强大的定力。
对于中国高校的教育,黄廷林有期待,有信心,也有自己的衡量标准:
“当国人不再将自己的子女送往国外留学之日,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成功之时。”
看着眼前这位有使命担当,又面向未来的学者型校长,谁人都会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黄廷林不仅治理了自然之水,也在治理风气之水,心灵之水。
绿水的质洁,青山的高远,让黄廷林的人生不但有风景,更有风度和风骨。
(袁国燕,笔名燕窝,陕西省散文学会纪实文学委员会主任,入选陕西省“百优计划”中青年优秀创作人才)
教学与科研贡献奖——黄廷林(视频)
(来源:碑林区委宣传部)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jq/1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