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追思纪念张俊浩先生

白癜风病友微信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64366.html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民法学家、法学教育家张俊浩教授因病于年1月22日上午8点在京逝世,享年78岁。

惊闻先生逝世,学界同仁、法大学子、相关组织与各大法学院所纷纷表达哀思,并回忆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先生的交往点滴。

追思

十七年前有幸与俊浩老师结缘,承赠大作并常就民法问题请教,受益良深。十年未见,惊闻噩耗,悲痛难已,尚盼老师家人节哀珍摄,以安老师在天之灵。

——苏永钦(中国台湾)

37年前,我和他同居一室20余天,遂结为挚友,疫情前,他、老金和我,还一起去国家大剧院看戏。他是史(依弘)粉,我们还曾在散戏后,和史依弘在街边小店聊到深夜。这些,以及他的音容笑貌,都还历历在目……

——刘春田(中国人民大学)

最沉痛的悼念我们的好同学摯友张俊浩病逝。愿他一路走好,家人节哀保重!

——于香名、陈重新

惊悉张俊浩教授去世,谨此薰沐遥叩,北望远眺以送行。张教授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法学教育事业,默默耕耘而不求闻达,谦恭礼让而有古君子之风,是谓教师楷模、学者表率!

——方流芳(中国政法大学)

帝都这么大的雪天,送走了我尊敬的师长:俊浩和他的民法学原理。在两个月前冬日的下午,保姆推着他到18号楼下晒太阳。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他当时已经几乎不能说话,竟然还能够叫出我的名字。俊浩师千古!

——舒国滢(中国政法大学)

我和俊浩老师相识四十多年,年我们都在老一号楼一层住宿舍,后来又成为同事,共同在昌平编写民法学原理……前几天还看见他女儿推着他,我还和他打了招呼,想不到今天早上走了……沉痛悼念!

——刘心稳(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张俊浩教授去世了,我想起了一件事情,因时间已久,一些细节模糊了。

我没有正式法律学历,理解民法教材十分困难,对许多结论一直持有异议,但少有赞成者。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张教授的书(可能是文章)中,发现他批判民法学界的一个经典论点,一针见血。我深有同感,自觉遇到了知音。但张教授却在文中说,自己的观点尚有不能解释处,期待学界指正(大意)。我写了一篇短文《人身权管见》,发在《华政学报》(可能是《法学》)上,支持张教授的观点,并自以为是地解释了张教授的疑问。过了很久(大概有几年),我遇见华东政法学院王立民副院长(当时华政学院),他问我中政大有无熟人,我说没有。他颇意外,说这次去北京开会,中政大有个教授托他向我表示感谢,姓名想不起了。我更意外了,问谢我什么。他说你批判了他的观点,他表示感谢。我突然想起了张教授,问是不是叫张俊浩,他连说是、是。

我非科班出身,法学基础不扎实。我对张教授疑问的“指正”至今不闻支持,完全可能是瞎说,无知而无畏。但这样一次交往,确实给自己获得感。

——李锡鹤(华东政法大学)

本科毕业是他指导,研究生复试他在场记录,硕士论文选题他给了许多建议,教学、研究从他那里获益良多。他像个严厉的兄长,对我的批评多于表扬,有时候他的严厉批评都令我深夜做恶梦,但却受益终身。近两年几次散步陪他聊天,依然思路清晰,博闻强记。

——费安玲(中国政法大学)

当之无愧的法大扫地僧!每次一起开会,必陪先生散步个把小时。先生驾鹤西游,教导犹在耳畔!

——徐涤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张俊浩老师是引领万千学子进入民法世界大门的引路人,手中的引路明灯就是《民法学原理》。我是在这盏灯的指引下追随张老师在民法世界中遨游,并以民法为兴趣和志业的一个幸运儿。我永远感恩张老师,永远怀念张老师!张俊浩老师千古!

——于飞(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沉痛哀悼授业恩师张俊浩教授!

——高圣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老师带着牵挂和我们的痛惜走了!留给我的依然是那个倔强、诤直、慈爱的背影。一生纯净,桃李满园;两袖清风,为人师表。

法大三年的面聆教诲,二十五载的师徒之情,收获的不单是思维的利器,更有人文的情怀。浸染的不仅是独立自由的精神,更有堪忍寂寞的境界。老师的关爱,温暖和煦,老师的叮嘱,言犹在耳。

山迥迥,水淼淼,片片白云催犊归;风萧萧,雨洒洒,飘飘黄叶令儿啼。舐犊情深,奈何疫情,无缘最后一面。天人永隔,洎此无信,搁笔泪流满面。

恩师,一路走好!

——弟子亓述伟遥叩恭送

当年读《民法学原理》,印象最深的的确是前三章,好多新奇的在其他民法教材里看不到的东西,将法理学的一些理论转换为民法学的原理,颇具冲击力,那个时代绝对的精品教材,惠泽学人无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张家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张老师是一个有性格的学者,表现在他对民法精神自成风格阐释,对学术严谨的态度,也表现在他风趣的言辞中。张老师千古!

——孙积禄(外交学院国际法系)

张俊浩的《民法学原理》,是我读过的最震撼最受益最具可读性的一本民法书。

——傅郁林(北京大学法学院)

我不知道该不该信命。

1月15日,我飞回老家。下午15:47飞机停稳打开手机,收到师弟亓述伟15:43转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jq/12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