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ldquo孫大國rdquo

从群山环抱、田少地瘠的桐北乡村跳出农门,上了近二十年的学,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在“桐城孫大國中学”读高中的四年。呵呵,其实校名是“桐城县大关中学”。八0年代初,时任校长汪长松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在任的安徽省政协主席、知名书法家张凯帆先生写了一封信,请他能在百忙中给这所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题写校名。没想到几天后就收到张老邮寄来的墨宝。不仅没收一分钱“润笔费”,连面都没有见,还倒贴了8分钱邮费!真要给张老点一万个赞!张老在给学校题写校名时,将“县”写成繁体的“縣”,将“关”写成繁体的“關”,远远望去,很容易读成“桐城孫大國中学”。在学校改成“桐城第八高级中学”之前,这里上学的都曾戏称自己是“孫大國”中学毕业的。

我对“孫大國”中学的难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我是经“四舍五入”才能迈入高中门槛的:年我中考成绩.5分,而大关中学当年的录取线是分,沾了半分光上了高中,那份惊险到惊讶再到惊喜的感觉,只有经历的人方知其中滋味;二是当时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上还是不上,父母一开始意见不一致。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夏天的傍晚,全家人在院子里边纳凉边吃晚饭。母亲很纠结,说如果考上了桐城中学,肯定能上大学;如果考上了桐城师范,出来就分配工作。但是上个普通高中,万一三年后考不上大学,回来还是“捏泥巴团子”,那太划不来了!在那个刚刚分田到户吃饱肚子家中急需劳力的年代,这想法完全在情理之中。最后还是父亲一锤定音:上!你看我们村里上过高中的,哪个不是清丝丝的有出息?再差也能当个民办教师!哥哥也二话没说全力支持。

正因为险中得机,加上家人支持,我因此倍加珍惜,格外“发狠”。当时同学们家里经济条件都差不多,想法一致:这一群清一色的农二代贫二代,不屈从命运的安排,吃着发霉长蛆的冷咸菜、睡着拥挤潮湿的大通铺,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毅然同命运顽强抗争!大家不怨不叹,自力自强,心无旁骛,只争朝夕。通过三年努力,或者补习再补习,最终大家几乎全部相继脱颖而出,当年的“孫大國”中学的学子们基本上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如今,大家都在各自行业成为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中坚力量。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这是当年我们上高中时流行的歌曲,三十年后再来唱它,感觉歌词就是专门为我们写的。白驹过隙,岁月如歌。蓦然回首,沧海桑田。三十多年前那难忘的一幕幕,不觉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01

外表冷漠、内心火热的汪长松校长

最难忘的校领导是汪长松校长。他当时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踌躇满志的时候。他总是神情严肃,气宇轩昂,我从来没见他笑过。他有两个习惯性动作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一是他经常双手叉腰,板着面孔站在操场上看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还有一个动作就是在全校学生大会上,他总是习惯性地用力挥他的右手。这两个动作,象伟大领袖登上了天安门,似乎在告诉我们——你们说了都不算,我说了算!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冷酷无情的校长,有两件事,却让我感觉到他无比的善良、宽厚和热情。

一件事是年高考前,学校总务室被窃。其实也没丢什么贵重物品,就是几十元的饭票菜票被盗。校方报了警,派出所很快查出是毕业班的一名学生干的。正临高考,如果严格按当时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这名学生不仅无法参加高考,还要面临拘留处罚,并被开除学籍,一生的前途就此葬送了。汪校长找到这位同学,在一通狠狠的批评后,责令其写出一篇反省深刻的《检讨书》。

这名同学找到我,请求我帮忙写一篇能“过关”的《检讨书》。看着他那无奈和央求的眼神,我“两肋插刀”了一把,花了一个晚自习的工夫,洋洋洒洒当了一次“枪手”。检讨确实深刻,在汪校长那里顺利过关。后来我总在想,为什么汪校长要如此宽容地处理此事呢?也许他当时认为:都是穷急了饿昏了,偷点饭菜票跟社会上的违法犯罪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名同学很快以正常心态投入复习,并顺利考上大学。试想,如果汪校长当年不放他一马,他之后的人生是否有益于社会真的很难说!多年后我从事法律工作,才深深地悟出:法律只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有效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

另外一件事是我本人经历的。年我的高考成绩是分(总分分),离当年的最低录取线差2分(同班同学分上了池州师专,现在跟我是同行)。当时也是道听途说了解到安庆师范学院等高校有一批定向招生计划,分数线可适当降低。管他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呢,只要能吃上“商品粮”,上哪都行!我匆匆忙忙找到我的语文老师章老师,问他能不能找点“关系”说说话。章老师说,你去找汪校长吧,他有个亲戚叫方德修,是安师院的教授。我说,汪校长作为一校之长,根本不认识我,他会理睬我吗?章老师说,你去试试看吧。

为了摆脱“扛锄头、捏泥巴”的命运,我硬着头皮去找汪校长(在此之前我从未近距离接触过他,他也不认识我这个平凡的寒门学生)。没想到汪校长二话没说,提笔就给方教授写了一封长信,请他对我“多提携帮忙”,并详细告诉我方教授家的住址。我拿着汪校长的墨宝,拖着我堂哥孙吉根(他也是“孫大國中学”的师兄,当时已实现了“中国梦”,正在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就读)一起,找到方教授在安师院的家。方教授很吃惊地说,他不轻易亲笔写信呀!不知道这个定向招生的消息是否准确,如有可能,一定尽力帮忙。还很客气地留我在他家吃了顿中饭(这可是我第一次在城里人家中吃饭啊)。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石沉大海了,可能压根就没有这回事吧!但我对汪校长的那颗感恩的心,历久弥坚。

02

博古通今、文采飞扬的章来祜老师

最难忘的老师是教我四年语文的章来祜老师。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位博古通今的老先生。他上课绘声绘色、形神兼备、文采飞扬,不知不觉一堂课就过去了。他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能让你几天都沉浸在作者那种超然、淡定、挣扎、彷徨的复杂心态中;他讲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能让你对晚清统治者那种残酷迫害有才能、有骨气人才的行为义愤填膺;他讲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由于运用了特别的声调,简直就让我们当年这帮热血青年恨不得马上捋起袖子担当“真的勇士”、“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在沉默中爆发”!

我当年对他景仰得不得了,在我眼里,他简直就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代名词!他给他的小儿子取名章良弼,当时我们都觉得这个名字怪怪的、叫不响、挺拗口。后来我在桐城张廷玉享堂照壁上,看到“赞猷硕辅”和“调梅良弼”八个御赐石刻大字,才明白这名字取得多么的有文化、有寓意、有期待。

最让我感谢的是,章老师经常将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读。我因此赢得了很多羡慕的眼神和赞美的言语。其实都是些很粗糙、很肤浅、很稚嫩的文字组合,但是当作范文来读,还真的以为自己文笔很棒。因此对作文课特别感兴趣,经常盼着下一堂作文课的到来。因为不出意外,又被当范文点评一番,满足一下虚荣心。不要小看读范文,这对培养我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和推动力。

为提高写作水平,我对课外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章老师房间书架上的书,几乎全给我借了一遍。记得有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姚雪垠的《李自成》,甚至老人家的《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等等,只要是有文字的书,我都看。章老师从不阻止,从不限定阅读范围。高中阶段写作能力的提高,对我后来的工作受益匪浅。文科院校毕业的,进入社会后免不了经常动笔。这些年来,我偶尔也曾在有关报刊发表一点似论文、似析案、似随想、似笔记的“四不像”文字,也曾获得过全国党刊优秀作品奖、华东律师论坛优秀论文奖、全省律师实务经验交流会优秀论文奖、安徽省律师论坛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奖励,与章老师的辛勤培育密不可分。

现在,章老师已经光荣退休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他的学生每每提起他总是充满崇敬与自豪。我们衷心祝愿他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03

逆境奋发、达观坚强的老莫同学

最难忘的同学当数“老莫”。老莫是他自取的笔名,自谦为最后一名、最差的意思。不过他的家庭条件当时确实是最差的。他母亲去世早,家徒四壁,没有依靠,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汉字中的“困”字,最适合他了——一棵树木被团团围住,无法挣扎,无法动弹,处于无助之中。贫且困,是穷人最害怕的。而最要命的是,贫困和疾病总是一对孪生兄弟,往往会同时降临到一个人身上。这个不幸被他撞上了。他那时身体状况差得要命,经常住院,停课休养。他住院的时候,同学们自发地轮流守候着他,就象最近的抗疫志愿者一样,没有号召,没有组织,完全自发自愿,大家毫无怨言。多年后他还忆起:有一天晚上,我和“老余”医院的硬板床上,背靠背地陪了他整整一夜……

但是,面对如此的困境,他没有被击倒。他一边跟贫困和疾病作斗争,一边顽强地坚持学习。他很乐观,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和其他同学一起组织风华文学社,出油印《春蕾》小报,忙得不亦乐乎。他和我一样,数学严重“跛腿”,为了高考不拉分,他拼命地做数学题。到高考前夕,他竟然用上了又拙又笨的办法:背数学题。他苦背了几十道典型的数学题。直到今天,他说起高考数学卷中有个30分的大题被他背中了还兴奋异常!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

苦难是所最好的学校,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乐观的人把它当成人生进步的阶梯。参加工作后,他出色地担任了一名领导的秘书。今天,他也走上了领导岗位。而且,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棒得不得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衣服穿得少少的,走起路来小跑的……当你看到他踌躇满志地走在大街上,当你看到他意气风发地作各种发言,当你看到他运筹帷幄地处理纷繁冗事,你无法想像当年的他是多么的困顿,又是多么的达观和坚强。

04

令我难忘的老师和同学还有很多很多——

历史老师季贤德,已经驾鹤西去。他那样爱国,他硬要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类比,总结出七大不同点以示郑和比哥伦布强;地理老师张神龙,比我们大不了几岁,象大哥哥一样呵护着我们。他教的地理每年高考总是桐城县甚至安庆地区第一名。后来他也当上了一所高中的校长,现在在教育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我想他一定是每个岗位都精益求精游刃有余的;英语老师程昌福,我们都亲切地称他“程大个子”。他上课风趣幽默,经常逗得我们捧腹大笑。即便是叫学生上讲台板书这样严肃的事,他也弄得很轻松。他一会儿叫上几个姓王的一起上,一会儿叫几个名字后带“富”的一起上,课堂上笑声一片……

最令我心怀感恩的同学还有王权、王奎两位同学。王权、王奎是跟我同座过的铁哥们,他们俩因成绩优异,第一年就考上了名牌大学(分别是兰州大学历史系和安徽大学经济管理系)。而我第一年落榜后只好复读备战第二年高考。吃上“商品粮”的这两个哥们,没有忘记我这落魄的穷小子。他们不仅频繁地写信安慰我、鼓励我,还从自己有限的助学金中,共同挤出15元钱邮寄给我。收到他们从城里寄来的汇款单,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西方历史哲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虽然不能感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回顾过去。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我们在创造历史!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了——贫困的无奈,奋斗的艰辛,失败的迷惘,成功的喜悦……都化成了过眼烟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感恩的心,感谢命运!感谢培育我们的母校,感谢关爱、帮助过我们的全体老师和同学。祝母校明天更美好!祝好人一生平安!

二0二0年三月

?精华推荐?

写在“孫大國”边上

那年,我在桐城孫大國中学

万柳堂上的桐城人身影

蒿子粑情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yj/75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