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造假新高度8篇论文,不同单位不同作
近日,发现8篇论文,不同作者,医院,不同癌症种类,不同蛋白表达,愣是完全一样的结果,发了8篇论文!
如此丧心病狂的造假,简直让人看得窒息。看到pubpeer这个爆料第一时间心里就默念,不要是中国作者,不要是中国作者
从文章署名来看,从一线医生到主任副主任医师、医院副院长,还有多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相信此次事件将再次刷新学术论文造假新高度!
近年来,这种“令人窒息”的操作
在学术界并不少见
年开年以来,这种令人窒息的学术论文造假就层出不穷,前几个月,我们还报道过一起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MultimediaToolsandApplications批量撤稿了30余篇文章的事件,而其中大部分文章的作者都来自中国。
其中,涉及的单位甚广,包含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数十家高校及公司,可以说是一起不小的学术不端丑闻了。
而撤稿理由则是因为包括操纵作者身份、涉嫌伪造评审专家以及图片造假等诸多原因。
而且,据不完全统计,3月至今,FutureGenerationComputerSystems撤回中国学者13篇文章,包括:
原因也是伪造作者身份,并且部分数据涉嫌造假。
针对这种现象
中国科协、教育部一直在努力进行治理
早在年,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和自然科学基金会就联合印发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包括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年5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其中就提到,要严肃处理学术不端的行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科技部的态度一贯是非常鲜明的,也是坚决的,那就是零容忍。
对学术不端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要让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的,在科技界没有市场;让弄虚作假、违纪违规的付出应有的代价。在调查这些学术不端事件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始终坚持学术评议和行政调查两条线,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学术共同体作用。
当然,我们也保障被调查人相应的申诉权利。对于确实存在严重学术不端的违规人员,其不当获得的所有荣誉和利益,包括学位、职称、人才称号、各种奖励奖金,都要全部清退归零。
我们就是要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法人单位,要肩负起科研学风作风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学术管理,严惩违规行为。广大的科研人员要恪守科研规范,珍惜学术声誉,管好自己的团队和学生。
如何严打论文“地下产业链”,加强学术诚信监管力度?
以上述论文造假事件来看,这或许又是一个来自“论文工厂”的“杰作”。试问,我国每年的科研经费里,到底有多少是被花在这里面了?
试问,如果没有ElisabethBik的较真,这块遮羞布还要多久才会被揭开?如果不揭开,不惩戒,未来是否又会存在更多“投机取巧”的科研人员?
一是增强对付论文生意业务等行为的法令约束,落实严格冲击论文生意业务财富链的事情机构;
二是进一步增强以代表性、高程度研究成就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建树;
三是成立一支具有科学素养和专业常识的学术诚信审查人员部队,健全学术诚信的预警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情况。
这也是所有科研人员所期望的,希望大部分的科研工作者谨慎对待自己的科研工作,论文一旦发表,将陪伴自己一生,任何投机取巧行为,一旦被发现,将是学术生涯一个不可磨灭的污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jq/1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