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与大英帝国崛起之对比落后与野蛮终将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乍一看,种花家的秦帝国与远隔大洋之外的英帝国无论从历史线上,还是从地理角度都没有太多的交集,一个发源于关中平原,而另一个孤悬英伦三岛;一个是中华封建之开创者,一个是大航海时代的最终赢家,并引领了资本主义发展年;从这个视角来看,这两个庞大的帝国都没有对比的现实意义,毕竟历史跨度太大,地域环境迥异。

不过就像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的那样:“历史是无趣而又乏味的循环,只是在大的地理框架下的无限循环罢了。”

以此为逻辑基础,抛开表象上的巨大差异,深挖隐含在历史中的基本原理,秦帝国和大英帝国无论从立国之基础、发展之脉络、制度之设置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能不引人深思。

读史并不是去体会那些将相王侯的丰功伟绩,毕竟他们只是时代推波助澜的代表产物而已;读史也不是考证历史的绝对真实性,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叙事长歌,大量的篡改与删减已经让其失去了往昔的容貌。

正所谓以史为鉴,阅读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这一点人类从来没有做到过),是从滚滚历史车轮中发现事实的客观规律,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初衷。

回到正题,秦帝国和大英帝国都是世界性或者区域性质的大帝国,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秦帝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统一了华夏,并在制度上奠定了之后年的中华封建制度基础;大英帝国开创了殖民主义风潮,并将其进一步发展成影响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资本主义思潮,从历史意义上,两者不相伯仲,其影响之深远,也不需过多赘述,看官自然心中有数。

诚如标题所说,何谓“落后与野蛮终将战胜文明”?这在许多人看来绝对是“大逆不道”的爆炸性议题。

在我们的认知中、教育中反反复复地提及“文明是优于落后与野蛮的”、“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在一遍又一遍的宣传下,许多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样的思想,并奉之为圭臬。

但是,有时真理往往被谎言所蒙蔽,而掩埋在层层谎言中的事实却因不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变成了“谎言”,不能不说这也是另一种人类社会的悲哀。

帝国的开端

如果单从后来的成就来看,秦帝国与大英帝国两者确实成绩斐然,粗略地翻阅两大帝国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两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梦幻开局。秦国国君出身卑微,是为周天子的车夫,因御驾有功才被封以公爵,而其封地在周朝时期也是不毛之地,土地贫瘠,与少数民族接壤,民族矛盾尖锐,国小而民寡,几近茹毛饮血的社会形态,秦国长期被中原各国排斥在核心文化圈之外,被中原各国所不齿。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政治领域,乃至军事领域都远远地落后于中原各国。

不列颠其实和秦国的初期国情极为类似,英伦三岛因地理原因长期与欧洲大陆相隔,后被罗马征服,但也仅仅控制了英格兰部分地区,罗马驻军长期与苏格兰、爱尔兰等本地土著发生冲突,两者可以说水火不容。因英伦三岛地处偏僻,罗马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并不断采取武力镇压,使得三岛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后来由于罗马的衰落,西罗马对其失去了控制,不列颠拥有了一定的自治权,但是民族矛盾的加深和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使得英国长期被欧陆各国边缘化,始终无法融入欧洲社会。

可以看到,秦帝国和英帝国在发展初期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地理阻隔或者边缘化;

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不被主流国家所接受;

文化与军事相对落后。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两者都可以算得上彻头彻尾的弱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中,弱者只有两种选择:第一,被消灭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第二,后起勃发,努力变强。很明显秦帝国和大英帝国的君主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后者。

帝国的崛起

秦国由弱转强的节点在商鞅变法之后,经过商鞅的系统性改革和秦国历代君主的贯彻执行,秦国一跃成为实力强大的军事强国,其先后吞并六国,实现统一华夏的历史壮举。而在伊丽莎白女王的统领下,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启了制霸全球大洋的年辉煌开端,虽然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英帝国实力不断衰落,但仍拥有影响世界的经济与文化实力。

从历史角度来看,秦帝国和英帝国在地球的两端塑造了完全不同的政治形态,直接影响了东西方的文化与政治格局。

从地理学角度,英帝国属于海洋国家,是典型的岛国政治;而秦帝国地处关中腹地,长期被隔绝于主流政治环境之外,虽然并无大洋阻隔,但仍可算得上一个封闭的国家体系。从这点来看,英帝国和秦帝国拥有着相同的政治环境,长期不被主流政治体系所接纳,势必造成了其两国的政治制度与大陆国家(中原国家)差异明显。

因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本土的资源相对不足,而随着人口的增长,难免陷入窘迫之境。“内卷”不可避免地在这样资源匮乏的国家产生。如果不进行相应政策调整,这两个国家也势必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既然从文化与经济上,两者难以短时间内赶超,那么通过系统性的政治改革是否有可能打破僵局呢?

先来说一说秦帝国商鞅变法,其实商鞅变法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

第一,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暴力手段将权力集中于君主一身,使得本就匮乏的资源能够进一步集中到君主手中,使得国家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对外政策,其表现就是削弱贵族权力,弱化民间经济能力,这就是为什么秦国贵族纷纷阻挠变法,虽然历史上对秦国普通百姓的记录很少,但通过秦律可以看出,秦国国民确实生活在强大的统治压力下,打破贵族的世袭制度,按照军功进爵,即有功者赏。

这虽然在今天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在一切以血统为继承机制的古代,这一点具有明显的优势。此政令一出,秦国被东方诸国耻笑,确切地说,是被东方诸国的贵族所耻笑,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利益分配机制,严重挤压了既得利益者的权力,正如教员所说,历史不是几个封建贵族所能左右的,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普通百姓对于此项改革的拥护程度,但是历史的结果已经给出了答案。

第二,打通了阶级流动的通道,如果你是平民不管你再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血缘与阶级天生赋予你的社会地位,说白了社会阶级的上升通道从来不会对一个平民打开,而战国纷乱的社会状态给予这种封建形制极大的冲击,传统的分封制度在波谲云诡的国家冲突中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单纯依靠分封制度已经严重挤压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平民渴望获得政治上的权利。

虽然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少数卓有成效,但是最为彻底的当属秦国,因为秦国长期游离于中原政治制度之外,分封制基础其实并不牢固,通过长期的变法与实践,逐渐将落后的分封制摒弃,也正因为秦的政治制度不成熟,才使得其政治惯性不大,给了政治制度改革足够的空间。商鞅变法将秦帝国转化成一台战争机器,平民可以通过征战获得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虽然这种机会仍属少数,但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已经优于中原各国了。中原各国因分封制的既得利益者过于强大,这种打破阶级平衡的制度又逐渐被弹压下去,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

第三,经济基础薄弱,这反而成为秦国在赵国乱世成功的又一基础。薄弱的经济条件使得秦国长期被认为是不毛之地,而通过发动战争去掠夺富庶的中原各国的财富对于秦国来说可谓是一举两得之举,即增强了自身实力,又通过战争削弱了敌人。而中原各国因其自身经济基础优于秦国所以往往惧怕战争,在这种矛盾中坐看秦国一点一点做大,最终无法控制。

而对于大英帝国,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英帝国初步发展后,在海上面对的是老牌的殖民帝国西班牙,在都铎王朝在建立之初,通过战争过程中剥夺部分贵族土地,亨利七世扩大了王室领地范围,土地收入显著增加。亨利七世时期也没有卷入欧洲大陆的战争,所以军事财政开支有限,而且也没有扩展行政机构。但是长期以来,英国王室并不富裕,在中世纪,英国王室经常借债弥补开支不足的情况。

亨利八世,也是就是伊丽莎白父亲时期,通过没收教会财产,王室获得了一大批财富,但是亨利八世对欧洲大陆的战争,却葬送了这批财富,都铎王朝的三次远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国家不但要依靠强制性贷款和货币贬值,还向市场抛售了从修道院没收的土地。

因此到了伊丽莎白时期,继承了巨额的财政赤字,而且其统治期间收支一直不能平衡。此时贵族的经济也开始走下坡路,贵族之间的财富落差加大,造成了贵族之间的间隙。因此如何通过政策提高国家收入,并且提高部分贵族的收入,使他们获得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财富,成为伊丽莎白当前首要任务。

因此这是英国女王和贵族,支持海盗劫掠的背景,这些海盗劫掠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政府通过出售“私掠特许状”来获取收入,来解决财政危机。虽然特许状有时间限制,但是它的继承与买卖都是能够获得政府的承认,很多商人通过倒卖特许状来获利。

年,著名海盗德雷克越过巴拿马海峡,抢劫秘鲁价值2万英镑的白银,他们经过麦哲伦海峡的时候,袭击了毫无防卫的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商民,又获取了大量白银。后来他们在摩鹿加群岛购买了大量的香料,并于年返回英国。伊丽莎白从这次抢劫活动中分得巨额分红,国库紧张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

从此之后,几乎每次远洋冒险,女王都会入股,并从中获利。比如在年,德雷克第二次的远征当中,女王本人就拿出了2万英镑,一半是现金,另一半是舰船,此时德雷克舰船的排水量已经达到吨,其中女王的2万英镑占到总股本的1/3,其余大部分都是由贵族提供的。

海盗船上的这些水手大部分来自圈地运动中破产的农民。在15、16世纪的欧洲,各国毛纺织品需求量大增,此时英国毛纺织业也非常发达,养羊成为极其有利可图的生意,很多乡绅地主热衷圈地养羊,他们利用手中的特权,强制土地里的农民离开土地。

这些流民四处漂泊,最终亡命于海上,成为一名水手,借此来维持生计。海盗组织中重要成员一般都来自很有钱的乡绅地主,以及海军,或者海关官员,他们这些人即是海盗抢劫货物的既得利益者,同时还是领地法律裁判员。

这些海盗活动利润非常大,每次都能够获得数十倍的利润,而且很多贵族都加入了这些抢劫活动,比如女王亲信莱斯特、沃尔辛厄姆、哈顿、海军大臣克林顿等。尽管这些人没有直接参与海上的掠夺,但是从中获得了大量好处,其实是他们纵容了海盗的抢劫活动。女王甚至把皇家军舰“卢贝克的耶稣”号,租给了当时的海盗霍金斯,让他去抢劫西班牙的珍宝船。

第四,虽然被称为海盗,但是他们的组织非常严密,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再加上他们对于宗教的热情以及商业的刺激,使得这些海盗成员非常有进取心。

所以说,帝国的崛起其实对于初期实力的要求并不高,而主要是能否调动国内人员的积极性,对利益的分配不再那么贪得无厌,适当将红利让位于百姓,百姓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后,在利益的驱动下,自然形成正向循环,进一步刺激帝国的扩张。

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过得更好,适当的阶级平衡不仅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而且会让落后变得不再那么可怕。文明的代价其实是稳定,而稳定是既得利益者最为看重的,这些利益者手握大量的社会资源而变得更加贪得无厌,使得社会失去活力,而没有活力的国家繁荣也只能是表面的太平盛世,一簇击破,很难长久。

所谓的落后和野蛮战胜文明,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利益分配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zs/12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