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之窗政府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公务员队

政府治理现代化背景下

公务员队伍建设方向及提升路径

作者简介:邓帅(—),女,政治学博士,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政府治理

导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将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政府治理处于国家治理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是国家治理中重要的子系统,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关键。政府治理现代化主要涵盖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政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二是政府治理过程与结果的现代化,其中前者主要包括行政体制与行政人员能力的现代化,而行政人员在我国主要是指政府公务员。因此,深入分析政府治理现代化与公务员队伍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升公务员队伍在治理现代化中的各项能力,对于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顺利完成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政府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化整体变迁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公务员队伍作为以高绩效形式持续对社会需求变化做出回应的职业群体,在政府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要不断向着民主化与法治化、制度与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但实践中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还存在着选拔任用科学性有待提高、能力提升专业性欠缺、职业化程度偏低以及法治化建设程度不高等问题,亟需我们积极借助行政体制改革的契机,在政府与社会互动的基础之上,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为核心与目标,以制度为工具和方法,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

关键词:政府治理现代化;公务员队伍建设;民主与有效;提升路径

研题点睛:

1.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本质?

2.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原因?

3.政府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方向?

4.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升路径?

一、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意蕴

20世纪90年代末,“政府治理”概念由西方引入我国,学者们开始针对我国政府的治理模式、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工具、治理能力以及治理评估等问题进行研究。我国学者在分析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之上认为,政府治理主要存在两个面向:一是政府内部管理的效率和政府对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以行政效率较高、治理能力强大的政府为基础;二是政府治理行为的正当性,以社会对政府的约束有效性为基础。我们国家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意蕴应在于,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断提升回应人民需求的有效性。

(一)国家治理的核心

国家治理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以及市场治理等主要内容,“政府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子系统。

(二)人民民主实现的关键

按照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机关,始终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政府能否正确行使人民所赋予的权力以及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我国公务员体系作为政府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主体,其授权过程的正当性以及权力行使过程中的约束性,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三)行政效率提升的本质要求

现代化,首先就意味着高效率。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要求政府本身必须是一个高效运转的组织体系,拥有强大的治理能力,即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公务员队伍既包括拥有更多决策权的领导干部,也包括更多承担事务性工作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两者共同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然而当前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选拔任用科学性有待提高

当前的公务员考录中还存在着职位条件设置过于简单,不能够对应职位需要;考试形式单一,所有职位适用于同一考试;考察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走形式”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对于领导干部的选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二)能力提升专业性欠缺

现实操作中我们发现,公务员培训中还是存在着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总体上而言,培训对于公务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强化作用并没有充分显现,更多的是流于表面而没有落到实处。

(三)整体职业化程度偏低

我国担任公务员的首要条件都是政治忠诚,他们一定程度上因此而缺少了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以及国情决定的。另外我国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和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职业发展模式是相同的,同时当前我国的公务员管理还没有实行更为严格具体的分类管理制度,并且职级与相应的薪酬待遇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细化。

(四)法治化建设程度仍需提升

当前关于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中的法治化建设最直观地表现为:一是法治体系不健全,二是已建立的法律法规等不能得到真正地实施。具体而言,实践中由于法治化建设的不健全以及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在国家宏观层面我国仍然存在着行政权力过多、过甚干预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现象。

三、政府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方向

(一)民主化与法治化

政府治理,首先意味着政府对人民行使属于社会的权力。政府代表社会施政,从社会获取权力以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并使他们服从法律。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法治不可或缺,政府治理现代化应始终体现制约政府权力与维护公民权利的统一。公务员队伍建设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对于其所掌握的行政权力进行合理的约束,坚决摒弃人治治理模式

(二)制度化与高效化

制度化既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而高效化无疑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因为现代化的政府不可能是无效和低效的政府。行政效率就像是政府的生命线,失去这个生命线政府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

四、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升路径分析

(一)严格划分职权范围基础之上加强公务员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建设

在对公务员所行使的行政权力进行约束与控制时,首先需要在政府体系的内部严格划分其职权范围。必须首先明确党委领导下政府的权力与责任,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在民主的基础之上厘清决策权与管理权的范围,从而真正构建起责任政府以及负责任的公务员队伍。其次应合理划分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收缩政府的职能范围,强调政府对社会的逐渐放权,实现由“全能型”政府向“效能型”政府的转变。对于公务员队伍而言,政府职能范围的缩减,为其权力与职责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并需要在此之上进一步理顺其内部各层级之间的权责关系。

(二)以政府与社会互动为基础强化对公务员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

强化监督离不开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政府公务员与社会大众都要从自身做起推动监督行为的顺利有效进行。

政府以及公务员队伍作为在当前现实社会中相对强势”的一方,应该由两方面进行改进以加强监督:一方面是转变态度,由被动接受监督转向积极主动接受监督。另一面是保证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

对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权力行使进行监督,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是权利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大众一定程度上或许清楚自身具有监督的权利,却很大程度上不清楚这种监督也是一种责任,从而造成不愿监督、不想监督、不敢监督、懒得监督等现象,使得监督力量大大减弱。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强调监督的权利与责任内涵,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转变社会大众的思想与态度。

(三)以考录为起点强化公务员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美国行政学家怀特早就指出:当代人事管理有两大支柱:一是选拔人才,二是职位分类,二者缺一不可。公务员考录以职位所规定的相应条件进行人员的选拔,不同的职位需要具备不同素质与能力的人员,不同职位需要应用不同的考试形式。

(四)以塑造职业精神与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提高公务员职业化程度

提高公务员的职业化程度,并逐渐使得公务员在我国成为一支更加专业化的职业队伍,塑造其职业精神以及提高其职业能力是核心与关键。因此应首先加强党在公务员队伍建设及管理中的政治引领作用。我们的公务员队伍在进行职业精神的塑造时要积极吸收我国古代吏治思想中的有益成分,积极进行综合职业道德的培养。最后应侧重对不同级别与类别的公务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培养。

(五)构建实效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公务员培训与绩效考核机制

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同时需要将培训结果与本人工作考核直接挂钩。其次,培训形式的选择应与培训内容相配套,积极借助当前日益兴起的网络信息技术,增强培训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公务员绩效考核机制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绩效的评价与考核是一种激励的手段,目的在于提升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其次,绩效考核是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系统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专职、专业人员进行负责。再次,绩效考核的内容涉及公务员工作岗位的分析、标准的提炼、权重的划分等多个环节,应注意结合当前的分类、分级管理改革,对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考核内容与形式。最后,考核结果应部分程度上与公务员的薪酬挂钩,以加大考核结果的利用效果。

结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到年应使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而要尽快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首先始终坚持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高效与民主化方向,使其始终致力于不断提升现代化服务能力,逐渐构建起现代化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并最终助力于政府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yj/87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