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刊论文蒙克国家间战争个体社会流动和福
超越反转的第二意象
——国家间战争、个体社会流动和福利国家的军事起源
摘要:
“三个意象”提出近60年来,国际—国家—个体三个层次如何互动的研究一直缺乏微观基础。经典文献运用“战争打造国家”的理论,认为战争通过加强国家能力为福利国家推行再分配政策奠定基础。作者挑战了这一观点,提出一个拥有微观基础的战争补偿理论,并通过定量分析—年间19个西方主要国家累进所得税税率与其在该时期所有重大国际战争中动员和死亡规模之间的关系,论证军事动员由于能够提高个体的社会流动,反而会降低社会的整体再分配需求。只有战争造成的伤亡才会迫使国家提高税率,用收入再分配补偿战时的牺牲。该研究通过揭示军人个体层面的主观社会流动预期和再分配偏好,为国家间战争(国际因素)对福利国家(国内政治)的影响提供了微观基础,为我们理解国际体系、国内政治以及个体偏好三者间的互动如何形塑重大政治变迁提供了示例。
作者简介:
蒙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文献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年第7期
本文作者:蒙克
一、问题的提出:未被正视的“三个意象”和未被理解的福利国家
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阐明国际战争中的军事动员如何影响个体的再分配偏好并塑造以收入再分配为核心的福利国家,从而展示国际—国家—个体这三个意象间的纠缠互动对重大历史进程的形塑。三个意象的概念最早由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N.Waltz)在其名著《人、国家和战争》中提出,它既是在具体的实质理论(substantialtheory)层次解释战争爆发的三类原因,又是在抽象的理论化(abstracttheorization)层面观察政治现象的三个维度。这一概念的持久影响力在于:前者激发了对国际关系学科中结构现实主义(structuralrealism)论证、反思和批判;后者作为政治科学分析的基础视角,更是启发了过去60年间的众多研究议程,形成了层次分析法,开启了对政治现象进行跨层次分析的不同模式。
本文追随的正是后一支研究传统,即从三个意象的视角去观察政治现象。具体而言,本文跟随了彼得古勒维奇(PeterGourevitch)开创的路径,将第二意象进行反转,以国际政治因素(国家间战争)来解释国内政治的变迁(福利国家的发展)。这一“反转的第二意象”的路径于古勒维奇之后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均获得极大发展。理论上,后续研究细化了国际政治影响国内政治的具体机制。这一部分文献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解释国际政治直接影响国内政治的机制,第二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yj/1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