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悦读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浅析

作者/张国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泱泱大国,作为一个领土足够大的国家,地方行政区划是很有必要的。而行政区划我们当代每个人都置身其中,就是我们的省份。了解我们的省份历史渊源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历史源头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因此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是很有意义的。而这样一种行政空间的管理形式是国家在管理之中必须实行的,中国乃至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土面积足够大的国家都会将自己的国家划分成空间单元进行管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早已形成了行政区划的轮廓。

夏朝是中国历史时期最早的一个王朝,早在夏代,我国就出现了行政区划的雏形。夏代构成国家的部落、部落联盟、方国拥有的土地不是通过分封获得的,反而国家却是由部落、部落联盟、方国的土地组合而成。而夏代所处的原始社会时期并没有国家的概念,因此我们不能明确的称夏朝是国家,更像是部落联盟。夏时期的国家是由一种组合的特征而构成的,还不具备分封制。而我们从夏王朝进入到商王朝,分封制的特征却逐渐的显现出来了。商代的疆域由两部分组成,商王室直接治理的王畿部分和诸侯方国的领地。其中,商王直接治理的部分称为商、中商、中土、大邑商等。诸侯方国管辖的领地在王室周围的称为四土。在商王身边治理王畿的官,称为“内服官”,而诸侯方国臣属王室,其主要活动在王畿外的诸侯国之内,称为“外服”。职官管理的地方、军队驻扎的地方,乃至分封给子弟的土地具有住户身份,他们的土地均来自于商王即国家所有,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裂土封侯”的特征。但由于商朝方国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封诸侯,因此商王朝也仅仅是具有了分封制的特征而已。

真正实行全方位分封制的是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度相辅相成的,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而宗法制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因此,嫡长子继承制也决定了分封的对象及土地面积。在这种血缘关系下,周天子是处于顶端的,周天子将国家传给嫡长子,其他非嫡长子的子弟将分封到国土的各个地方,是为诸侯。诸侯国内的继承同样也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周王室正是以这种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分封,而分封制同样也保障了王朝初期的繁荣与稳定。因此,分封制是地缘关系,宗法制是血缘关系,合而为一的就是以地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相结合的行政区划达到了逐层的稳定,周天子也得到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然而这种关系也导致了后期地方权利的扩大膨胀,周王对地方的管辖越来越弱,最终导致了礼乐崩坏,诸侯争霸的混乱场面,分封制也因此瓦解崩溃。

虽然分封制形式上已经消亡在了春秋战国的争霸时期,但往后的历朝历代却深深的受之影响,例如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就是将郡县制与分封制结合起来了。虽然分封制形式流于战争之中,但它的精神却不断的在历朝历代中反复。分封制的核心是裂土封侯,裂土封侯是一种接近于完全性财产转移的过程,是本着一个用利益换忠诚而实现的一种制度。在西周社会起到了一定的历史贡献。

公元前3世纪,中国历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中国也因此进入到了封建社会。分封制结束后,秦始皇开启了郡县制时期。在春秋争霸时期,诸侯王汲取了周王分封制的教训,不在分封子弟,而是指派官员去地方管理,把权力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郡县制孕育在分封制内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充分考虑到现实的重要性与历史的教训,决定实行郡县制这样一种新的行政区划。郡县制下,由皇帝直接派官员到地方任职,官员直接听命于皇帝。郡县制具有集权政治的特点,这一政治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属于统辖与被统辖关系,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所统辖的土地不具备独立的权利。他们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事,管理对象是土地上的人民,而官员自身不是土地的拥有者。也正因如此,才能保障地方的权力始终在中央手中。在郡县制的体制下,地方受控于中央,所以在往后的几千年里即使地方有所膨胀也未发生过像春秋战国一样的大动乱。这一制度从秦汉流传至今,也是我们当今行政区划的初现。

对郡县制度的完善是在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当时元朝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东欧地区,仅仅用郡县制已无法保障对地方的控制。因此,元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实行的是三级四级行政层级,一级行政区就是省,初设了十一个省,西藏也管辖于宣政院下。明清时期增设了新的行省,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再一次保障了中央的权力。其实自宋朝以来,中央的权力大于地方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趋势,官员的权力也都与一定的空间相结合,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经几千年来盛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纵观中国整个封建王朝的行政区划,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行政区划的变化也体现了权力的转移。所有的这一切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仅被元明清继承下来了也变成了今天我们当代制度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没有停留在过去,它从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囊括到现行的制度当中。中国历史地理这门课程也教会了我们,把地理与历史融合贯通,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去认识中国发现地理。

编辑

李泽昆刘悦孙微

版式

刘家圆刘颖聪刘云凤

审核

康健王瑜

本文为聊城大学校园文学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yj/10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