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韩庆祥探索中国知识中国理论的自主生产

《中国社会科学》(年第4期)刊发韩庆祥教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问题”长文(截屏)

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讲话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理论的宣言书和动员令,是中国理论界研究范式转变的转折点。在“5·17讲话”六周年之际,文汇报记者李念对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校委委员、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教授做了独家专访。他曾兼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现任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

韩庆祥教授是近六年中建构中国知识、中国理论、中国话语的理论工作者的倡导者和佼佼者,也是这支队伍的一个缩影。他和同行尤其年轻同事所做的理论建构上努力,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种前行动力。

韩庆祥教授近照

在北大读博时有幸被选中去莫斯科大学进修,主攻“人学”

文汇报: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近年来,您在国家权威报刊发表数篇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术论文,阐发自己的学理性研究成果,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哲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道路、中国理论话语权等,以深厚的学术功底让同行和读者为之折服。罗马非一日建成。除了您所在的中央党校这个特有的学术和政治地位外,我非常好奇,您在年在北京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期间,去莫斯科大学留学一年,这个选择背后有什么故事吗?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深造经历给您带来怎样的体悟?

韩庆祥: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学位期间去莫斯科大学进修,是落实北京大学与莫斯科大学合作协议计划。北京大学与世界许多著名大学具有长期合作包括人才培养合作的传统,那年我能被北大选定,确实喜出望外,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我乐意主动接受,并感到十分幸运。

我是学俄语的,北京大学自然把我派到当时苏联最好且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莫斯科大学。年-年,我主要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进修,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给我配一名导师,主攻方向是“人学”。当时苏联对人的问题研究处于高潮,发表大量关于人的问题的论著,莫斯科大学也是研究人的问题的一个重镇。在进修期间,我搜集了大量苏联关于人的问题研究的文献与成果。其中的体悟主要有两点:一是北京大学能派我去莫斯科大学进修是我人生的幸运,感谢母校北京大学对我的培养;二是在莫斯科大学进修并主攻人学,是我学术的幸运,它增进了我对“人学”研究的学术动力。

我年回国后,第一时间就与我的导师黄楠森教授合作,撰写一篇《关于建构人学的若干设想》,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杂志上,这是国内首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长篇专门研究人学“基础理论”的学术论文,感谢导师的指导。从此开启了我的人学研究的历程,我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后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在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33万人口的卢龙县挂职一年,最大体会:中国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文汇报:回来后的年,还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挂职担任了县委副书记,这个33万人口的城市,给了您怎样的中国国情的体验和历练?

韩庆祥:年我回国后分配到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工作。中央党校有一个制度规定,凡是刚到中央党校工作的青年教师都要到基层挂职锻炼。当时中央党校与河北省有合作关系,于是年我被安排到秦皇岛卢龙县挂职锻炼,任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

挂职锻炼一年的历练使我在不少方面收获满满:一是较为深入地理解中国国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家可以集中资源和力量办大事,实行跨越式快速发展;二是一定意义上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和发展逻辑,其中最鲜明的,就是可以把行政权力运作和管理作为逻辑起点来理解;三是深刻认识到当代中国实践既需要理论引导,也需要理论总结、提炼和创新,这就进一步增强了我以学术方式关切现实逻辑并注重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动因。

吉大、北大系统研读马列经典,形成以经典研读与现实研究交织互动的学术风格

文汇报:以赛亚·伯林曾将学者分为狐狸型和刺猬型,凡是深入国情的学问尤其需要广博的学术背景。从您的学术论著等研究成果看,您既有刺猬的专,也有狐狸的博,所以,想了解您在北大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研究的是什么领域,此前的学术积累是怎样的,能否简单介绍它们对您今天学术研究道路和学术风格的影响?

韩庆祥:我是年从吉林大学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的。吉林大学具有研究哲学基础理论并注重哲学体系创新的优良学术传统,对我影响比较大。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吉林大学哲学系的一流教授都亲自给我们研究生讲课,带领我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其他经典著作,且是系统的研读。高清海、舒炜光、邹化政、车文博、张维久等著名教授都亲自给我们系统讲课。吉林大学没有院墙,一年四季约半年是冷冬天,这反而养成了我们研究生沉下读书的风气。

实事求是地说,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吉林大学哲学系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上有一定区别。令我十分庆幸的是,年我考并考入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的博士生以后,黄楠森教授以相当的包容欢迎并接受我这个从吉林大学考过来的学生。当然,这也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具有包容的优良传统有关。

我记得当年报考黄楠森教授博士生的考生有15位左右,只录取一个,我有幸成为黄楠森教授的学生。当时我学的专业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在吉林大学,哲学系给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生打下了经典著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研究的基础,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再继续深化对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何乐而不为?

我在郑州大学读哲学本科的时候,认识到读书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于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时,也阅读了黄楠森教授的《哲学笔记注释》《哲学笔记与辩证法》等。阅读这方面的成果给我最深刻的认识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所讲的“四大板块”的一块,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总体性。今年我在《哲学研究》第2期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就系统阐述了这一观点。

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正值国内掀起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大讨论,导师黄楠森教授是参与讨论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之一。深受影响,我大量阅读这方面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对“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总之,先在吉林大学、后在北京大学读书学习,对我的学术事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形成阅读经典著作的习惯,阅读了大量经典著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根基;(2)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即马克思主义人学等;(3)养就了我的学术风格:以经典著作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带动现实问题研究,以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研究带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4)铸就了我的学术使命,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学术创新,坚持系统读书和学术创作,把学术当作事业,把学术当作生命;(5)以谦和、学习、包容的姿态阅读他人的学术成果,不轻易否定别人,不高看自己。

“人学”研究特长容易把握人化世界,在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有独到见解

文汇报:刚才了解了您在莫斯科大学、北京大学打下“人学”研究的基础,从著作和论文看,从年延续到年,有获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有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有获中国图书奖的《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有获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之一的《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这种持续研究为您日后观察世界和学术研究带来哪些优势?

韩庆祥:在吉林大学,高清海教授就给我们讲哲学与人的关系,邹化政教授给我们讲《资本论》中的人学,读书笔记现在依然保存。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以后,正值国内研究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掀起热潮,我跟随黄楠森教授研究马克思哲学与人的关系问题。在莫斯科大学进修期间,苏联正值研究人的问题的高峰。回国以后,就把人学作为我学术研究的方向。

历史主要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从学理上,人类历史的主体承担者是人,它是由人类活动创造和推动的,人是历史的剧作者,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由此,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它研究人类历史的前提和逻辑起点。从政治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既依靠人民又为了人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所以,我研究人学带来诸多优势:一是可以在“人的问题”研究上,既可以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也可以把学术话语转化为政治话语,用学术讲政治、从政治找学术。这使我在中央党校工作具有了相对优势。二是以对“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基点,来分析阐释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可提出一些独到见解,如哲学和人的关系、历史和人的关系、文化和文明的关系、价值和人的关系、能力和人的本质的关系、中西文化和人的关系、人的需要和供给的关系,党和人民的关系、中国道路和人民的关系、等等。因为“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承担者,是原点。三是以“人”的眼光观察世界,使我的学术研究多了一些人的维度、人性关切和人文情怀。人以外的人化世界都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理解和把握了“人”,也就容易理解和把握人化世界。四是使自己成为国内人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精准把握“现实—政治—学术—创新”关系的边界、关系和结合点

文汇报:谢谢!进入新世纪后,您出版了《新一届领导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基本思路的哲学梳理》《强国时代》等论著,这是一个很新的角度,很有胆识。对政治问题一般都会从政治角度加以阐释,而您从学术角度来提升主流话语,用学术讲政治,形成了“水到渠成”效果,您是怎么考虑的?

韩庆祥:无论中西方,大部分的学术研究都直接或间接与政治相关;在中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较为紧密;我在中央党校从事学术研究,大家都可以理解,这种关系更为密切。在中央党校从事学术研究所具有的一个特质,就是在系统研读经典著作和夯实学术功底的基础上,既要用学术讲政治,也要从政治找学术,进而增进具有中国自主的新知识、新理论。

用学术讲政治,就是为政治问题、政治论断、政治话语提供学术支撑和学理阐释,这就要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从政治找学术,就是既要从政治问题、政治论断、政治话语中找到学术研究的生长点,也要以重大政治论断为基础从而作出理论阐释和理论建构,推进理论创新。更为深层的是:在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现实逻辑往往首先是直接或间接以政治方式、政治论断来表达,政治更为直接地反映现实问题,体现和揭示现实逻辑,所以,面向政治是面向现实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从事学术研究也要以学术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yj/10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