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筑波科学城从科学乌托邦到国

北京白癜风专科治疗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筑波位于东京45分钟交通圈内,31家国家级科研机构集中分布在此,是日本“技术立国”战略的重要体现。筑波科学城的建设是从一片空地开始的,并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扩大知名度。但是,过多的政府干预使得筑波成为了“科学乌托邦”,无法真正转化为科技竞争力和生产力。筑波进行反思与调整,开始再创发展。21世纪,筑波正式开启国际战略综合特区建设。本期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筑波是如何从“科学乌托邦”到“国际科学城”的。

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On-chan

Part1简要介绍

图片来源:flickr

autan

一、区位优势

筑波位于东京东北约60千米,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西北约40千米,北依筑波山,东临霞浦湖。年,“筑波特快专列(TX)”开通后,通往东京的交通便捷度快速提高。年,随着首都圈中央枢纽机动车道(圈央道)的通车,从成田机场到筑波科学城只需45分钟。

二、筑波科学城是日本“技术立国”战略的重要体现

筑波科学城始建于年,是日本“技术立国”战略的重要体现。当时,由于日本主要依赖引进吸收欧美各国先进技术发展经济的战略,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On-chan

日本开始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从“强调应用研究”逐步转向“注重基础研究”。政府从政策、计划、财政、金融等方面,对发展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尤其是对高新技术大力引导和支持,开始兴建科学城。

年,日本政府开始将所属9个部(厅)的43个研究机构,共计6万余人迁到筑波科学城,形成以国家实验研究机构和筑波大学为核心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和高水平的教育中心。

三、发展阶段

1.筑波科学城的建设是从一片空地开始的

-年,日本政府开始主导蓝图建设。首先,设立新技术园区管理机构,明确开发建设与管理主体。同时,制定相关规划与法令,制定研究教育机构的迁建工作计划,成立了筑波大学,设立首个国家级无机材料研究所。

筑波大学

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On-chan

2.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扩大知名度

年4月,日本政府通过了“高技术工业及地域开发促进法”,以建设代表21世纪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心城市为目标,形成推动远离太平洋沿岸地带的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方向发展的基地。

为了扩大筑波的国际影响,日本政府还专门举办了筑波世界博览会,以吸引聚集科研、技术开发、教育机构进入筑波科学城,有力促进了科学城对外交流和城市建设。

年3月,日本在筑波科学城召开了以“人类、居住、环境和科学技术”为主题的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让筑波科学城正式进入国际视野,促进了其城市功能的发展完善。

3.过多的政府干预,使得筑波成为了“科学乌托邦”,无法真正转化为科技竞争力和生产力

筑波科学城专门学校

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杉山真大

作为完全由政府主导的科学园区,筑波科学城为日本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政府的干涉过多,过于强调学术研究能力,对于科学进步的贡献较高,但对于实际生产力贡献较低的劣势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投入高,产出低,不匹配。以年为例,当年政府在筑波科学城耗资2.3万多亿日元,但总产值仅为亿日元,与硅谷同期产值相差40倍,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其次,基础研发强,转化能力弱,缺乏创新性。筑波科学城主要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大多研究机构的研究活动主要以论文和科研成果的发表为目的,而非与市场对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与现实生产力的需求紧密相连。

筑波科技大学

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MiyukiMeinaka

最后,科学城内研究机构、企业、市场,没有形成完整的研产学销的链条。研究成果产业化与商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与市场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私人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活动也受到政府计划的限制,整个科学城不注重高科技的开发和应用,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

4.筑波进行反思与调整,开始再创发展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筑波科学城在与硅谷的对比中趋于落后,加之日本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变化,要求其国家科技战略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为适应日本老龄化、少子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筑波科学城提出“新筑波计划”,进入再创发展阶段。

年,日本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年,确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规划》,将筑波科学城定位为信息、研究、交流的核心位置。年4月,按照筑波科学城建设法,对《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及《周边开发地区整备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将21世纪的筑波科学城的功能定位为——

1)科学技术中枢城市

不断创造具有独创性、尖端性的研究成果,同时灵活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的聚集优势,成为繁衍新产业,增进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实现产业连接的基地,进而向科学型、国际性的都市发展。

2)都市圈内的核心城市

通过不断充实、加强现代化的道路、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使筑波科学城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向更高层次迈进。

3)生态、生活、模范城市

实现自然、田园与都市之间的和谐,维护节能环保型的街道环境,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加深居民之间的交流,达到可以实现下一代人梦想的理想生活环境。

5.二十一世纪,筑波正式开启国际战略综合特区建设

年,由茨城县和筑波大学共同申请的“筑波国际战略综合特区”,作为日本国内7个“国际战略综合特区”之一获批。

筑波提出了“面向未来推进全球化创新”的口号,依托业已形成的日本最大的国际性研发基地,以促进实现健康长寿社会和低碳生活为目标,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新平台和新模式,努力拓展筑波科科学城的未来发展。

筑波国际战略综合特区规划5年内产学政合作创新项目从5个增加到10个;

TIA纳米技术产学政合作项目的累计规模达到亿日元以上;

下一代商用型癌症治疗装置的普及设施数从0个增加到3个;

实际投入市场的生活型机器人种类从0种增加到5种以上。

同时,确定了“下一代癌症治疗技术(BNCT)、生活支援机器人的实用化(Robots)、藻类生物技术应用(Algae)、创新平台(TIA)、新药品和医疗技术研发(DrugDiscovery)、核医学检查药剂国产化(Tschnetlum、机器人医疗器械和技术的生产基地(HAL)、城市能源回收技术(Recycle)、现代生物合成技术(Plant-Bio)”九大研究重点。

PART2打造手法

一、建立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

1.导入研发类企业,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供基础,促进各种产学研的合作

筑波科学城内共有9个工业园区,吸引了多家以研究开发为主的企业入驻,并且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研究开发功能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以国家农业和食品研究机构(NARO)为例——

NARO研究所

图片来源:naro.go.jp

1)基础领域的联合研究

NARO研究人员与大学进行联合研究,以促进先进技术种子的发展。

2)研究合作促进实际应用

基于NARO开发的技术种子的研究与公共和私营企业合作推动,以促进实际应用的商业化和传播。为了进一步推进NARO的研发活动,由私营企业提供的研究基金,积极推进并资助联合研究。

3)现场演示新技术

NARO开发的新技术和作物瓶中在该领域进行了测试以进行改进。通过允许当地人和用户尝试和检查现场技术或作物品种进行传播。

4)现场技术传播活动

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组织展览、实地考察等活动,加快NARO开发的技术和品种的传播及实际应用。

5)与行政部门合作

NARO利用竞争性资金促进研究,并根据国家、政府及各县的行政需求,进行研究,结果报告给国家和地方行政单位以促进政策的制定。

2.组建中介机构,构筑公司与机构之间的桥梁,以多种形式灵活促进公私机构间的合作

1)筑波研究支援中心(TsukubaCenter,INC,即TCI)

筑波研究支援中心于年2月在茨城县筑波市成立。作为第三部门的组织,筑波研究支援中心的目标是促进国家研究机构、大学和私营企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的同时,培育研究开发型风险投资企业,促成投资家和风险投资企业会面,并提供众多出租型的实验室,支持新产品开发和企业孵化。

TCI的资本额为28亿英镑,其中三分之一由公共部门(茨城县和日本开发银行)提供,三分之二由私营部门提供(日本的71家领先公司)。

2)筑波研究学园都市交流协会

筑波研究学园都市交流协会旨在对筑波学园都市的未来状态进行评估,通过会员间的互相交流研究以及共通问题等的讨论,实现紧密合作。同时,以建设成熟国际都市为目标,以国家、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民间研究教育机构为首,由各种各样的事务所构成的交流协会。致力于构筑低碳社会和培养研究人员,向国际化推进等,主要的交流形式有——城市聊天咖啡厅、筑波3E论坛会议、新年演讲讲座、午餐会以及五人制足球锦标赛等。

3)筑波自然科学学会

筑波自然科学学会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原筑波大学长江玲于奈先生于年设立,旨在推进由跨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和发表报告的交流研究事业,提供以研究人员为主体的非正式的交流场所,开发科学技术研讨会等。

3.打造枢纽型机构,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筑波科学城将国有及企业所属的研究机构,以枢纽化的方向打造——依托国有及企业所属研究机构,企业利用地理空间区位的有利因素,通过与科学城内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员交流和讨论,获得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和产品销售的全过程的知识与信息,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1)开放研究设施,以设备促进有效研发

筑波创新平台(TIA)的核心组织AIST、NIMS、筑波大学,位于一个椭圆形的区域,该地区拥有15个开放式研究设施,总共约有台设备(从基础设备到专用设备)。可以实现从学术研究到工业技术的发展,包括微细加工设备、先进的测量和分析设备,使用光子工厂同步辐射的实验设备(PF),可用于宇宙辐射耐受性测试的设备,以及用于合成分子和物质的设备等。这些设备通过免费或者付费的形式向外部用户开放,提升研发的效率。并且,还举行各种培训课程,帮助企业学习如何在开放式研究机构使用设备,从而通过积极使用设备来促进有效地研发。

筑波大学

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MiyukiMeinaka

2)开放研究设施数据库,有效避免重复劳动

为了帮助用户更加高效、方便使用既有研究成果,专门构建了研究设施数据库,包含财年筑波国际战略区项目的一部分而建立的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标志着筑波地区四个TIA核心组织的多种共享使用设备的注册。同时,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设备以及设备的规格、位置、使用情况以及使用申请等。

3)展开多种形式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TIA以各种研讨会、学校和培训课程,来进行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使得人力资源在学术研究到工业技术开发,尖端纳米级加工、测量和分析的研发等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还设计各种课程展示每个组织的优势和独特之处,例如使用AISTSCR中的设备进行的实践培训。

4.构建交流门户,保持一流学术水平

筑波科学城还与本国及国外的大学、专门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不断扩展新的研究合作领域。通过多种形式,如以一个部门为纽带,与多个国家建立联系,并通过国际会议、国际访问、专题联合研究等,保持一流学术水平。众多国际会议在此召开,形成了科技、学术研究和社会文化等活动的国际交流枢纽。

以年以色列合作项目为例——国家农业和食品研究组织(NARO)与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ARO)合作实施4个研究项目,作为由农业、林业部建立的“日本-以色列农业研究合作”的一部分。研究合作将重点放在“农作物灌溉技术和不同水质及其环境影响的实践”上。

5.开放研发成果,让研究成果能够共享

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成果,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向社会各界开放。每年的4月下旬,筑波的许多研究所都设展览厅,并分批开放,欢迎公众参观。同时,每年通过在筑波召开国际科技博览会、国有研究机构成果展示会、科学技术周等活动,把科技成果反馈社会。以各种培训活动作为演练方式,促进成果转化。筑波积极促进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从校园开始就积极组织各类培训活动,让转化的种子从技术源头开始种下。

6.举办科学技术周,让科学走进大众

“科学技术周”于年2月成立,旨在通过加深公众的理解和兴趣来促进日本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周期间,各地的机构都会举办与各种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各地的科学博物/博物馆、大学和测试实验室都使用“科学技术周”来举办各种活动,例如演讲、展览、电影表演、圆桌讨论和设施展览等。

二、营造国际宜人的生活氛围

1、真自然,真生态,构建绿色生活基底

筑波科学城北倚筑波山,农田及公园绿地占总面积的65%以上。而且,在规划之初就秉持了“科学城的建设应该尽可能的使各种活动达到有机的联系。同时,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遗产,让科学城的建设能够帮助居民保持健康和文明的生活”的规划理念。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和绿色共存的田园都市。

1)以公园作为主要最主要的绿斑块,将城市溶解在绿色中

筑波市在日本被评价为「舒适生活」「安心育儿」的城市之一,有个城市公园保证了居住者的安全与绿色惬意生活。

2)以绿道连接公园,形成人在画中游的效果

公园之间用全长48千米的步行者专用道路进行连接,既保证了美丽的景观,又使得居住者的安全被重视起来。其中,最壮观的当属筑波公园大道,长达18.千米。在这条路线上,散布着众多市民文化场所,如地质标本馆、JAXA筑波宇宙中心、筑波CAPIO等,以及大大小小的公共空间,为市民考虑日常活动空间的同时,也为游客在这条绿带上慢慢建立起了对于筑波的印象。

JAXA筑波宇宙中心

2.学院化的布局,彰显园区的学院化气质

筑波科学城并没有按传统的商业区、住宅区等来划分,而是将整个科学城分为生物研究实验区、土木建筑研究区、文教研究区、理工研究区和公共设施五个组团,彰显了科学园区的学院化气质。

3.培养市民应对国际社会的能力,营造国际友好的生活氛围

1)唤起市民对多文化共存生社会的意识

借助各种活动开拓国际视野,促进市民参加各种活动与事业。以筑波国际协会为主体,每月举行一次的“世界茶话会”活动,邀请外国人作为参与者介绍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习惯等,每月有近40人参加。同时,还可以了解外国人如何看待日本及本国的问题。

2)积极提升市民的国际化适应能力

举办国际学生与本地学生的互动学习活动,让本地人体验语言和外国文化,并对交流和国际理解感兴趣。活动以与国际学生一起参与为基础,形式上采取配对和小组工作(头脑风暴)的形式,让所有参与者都能愉快地交谈。

3)提高社区活动的融合度与活力

地区的国际化离不开外国人的生活与交流,筑波市努力举办外国人能够轻松参加地域社区活动的环境活动,提高外国人的地域社区参与意识。

4)有效利用姐妹城市进行相关交流

筑波市与美国3座城市,法国1座城市缔结了姊妹城市,与中国的1座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与韩国的1座城市进行友好交流。在与这些姐妹城市建立友好关系的同时,带动市民间的交流。

4.国际友好的生活网络,营造国际人才的海外家园

筑波市有近万的国际人才生活在这里,所以在生活环境的塑造上非常注重国际化的生活氛围营造。

1)灵活多样的日语课程,帮助国际人才快速度过语言关;

2)聘请专职人员,解决外籍人员日常咨询所需;

3)常见问题编辑成册,制作备忘录,定期向国际人才发行,如开办生活咨询服务和发行6国语言的市政报等,为不同语言和不同生活习惯的外籍居民的生活提供支持。

5.组织丰富节日活动,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筑波市会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如筑波节、筑波国际节、筑波国际音乐节、筑波国际交流博览会等,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和交流。

如今,筑波科学城已成为日本国际化的研发基地。除了31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外,还有民间研究所在内,研究机构总数达到家,代表了日本最尖端科学研发水平。其研究领域包括了教育、建筑、物理科学、生物、农业、环境、安全等,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创造性突破,培养出了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宇航研究机构、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筑波大学等,以及日本最大的超级洁净室研究(AdvanceIndustrialScienceandTechnology)和高能加速器研究组织(B-Factoryaccelerator)等世界最先进的研究设施均在此地。

资料来源

1.筑波科学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yj/10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