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在公共管理学研究

治疗白癜风外用药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205113.html

作者简介:刘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内容分析法是通过对“内容”进行分析以获得结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手段。由于其数据丰富、研究成本低廉等优势,受到了广大社会科学学者的广泛使用。然而,无论是内容分析法的支持者还是批判者都对这一方法存在或多或少的理解误区。本研究在厘清这些误区的基础之上,重新梳理了内容分析法的方法论文献。同时,针对公共管理的学科特色,本文提出了内容分析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进行应用的前景与注意事项。

研究方法;内容分析;科学方法;公共行政

一、导言

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是通过对“内容”的分析以获得结论的一种研究手段。年,美国学者波纳特·布里森(BernardBerelson)出版了《传播学研究中的内容分析》一书,正式确认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手段。[1]这几十年中,内容分析法也成为被学者们最为广泛使用的研究手段之一。在社会人文科学的任何领域,包括政治学、传播学、心理学、历史、与语言学等,内容分析法都曾被大量使用。

相比其他科学研究方法,如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的定量研究或通过田野调查进行案例研究等,内容分析法具有一些显著的优势。首先,内容分析法能更为客观地对事实进行分析破解从而获得结论,而不仅仅是对现象或问题进行简单观察。其次,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非直接介入的分析方法,有助于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第三,内容分析法可以持续处理大量且长时期的数据,这使得内容分析法能有效地帮助研究者获知研究对象在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变化趋势。第四,内容分析法是一个允许“试错”的研究手段。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当问卷发出之后便很难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修改;但在内容分析中,分析人员可以多次使用不同的研究问题与分析建构对同样的数据,即“内容”,进行重新编码与分析。尤其是当计算机辅助编码(coding)发展成熟之后,内容分析变得更为便捷。第五,内容分析法具有资料与数据可获得性上的优势。用来分析的“内容”大多是公开资料,方便获得。第六,内容分析法无需发放大量问卷,也无需进行实地的田野调查,因而其研究成本较低。

由于这些优势,内容分析法也越来越多的被学者们所使用。而尽管如此,目前在公共管理领域,无论是对内容分析法这一方法本身的理解还是对其应用,都存在问题。本文在第二部分将逐一列举目前对内容分析法存在的理解误区,并结合内容分析法的特征与应用,逐一厘清这些误区。在第三部分中,本研究将结合中国学者在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当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简要介绍内容分析法的步骤与框架。最后,本文讨论内容分析法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及注意事项。

二、内容分析法的概念及对其的理解误区

有关内容分析的定义很多,但其区别并不大。例如,布里森将内容分析定义为对显现的内容进行客观与系统描述。[2]霍尔茨(Holsti)认为内容分析对内容的某些特定特征进行的客观系统的辨识,并以此作为论据进行分析推理。[3]克林格(Kerlinger)认为内容分析的实质是以系统客观的方式度量被分析内容中所携带的某种变量。[4]也有学者将内容分析简单地定义为一种研究手段,其目的是从一系列被研究的文本中获得可重复的且有效的推理。[5]

尽管在概念上获得了较大共识,学者们对内容分析法还是存在较多误区。本文一一列举这些误区,并从概念及应用上对这些误区进行厘清,从而进一步明确内容分析法的方法论特性。

(一)误区一: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需要使用数据,甚至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编码处理,从而将之变成数值(nu-meric)。由此一些学者认为,内容分析法是定量分析的一种。甚至有关内容分析法的第一本教科书也将之定义为一种定量的方法。[6]另一位社会学家在综合整理研究方法时也将内容分析法归入定量分析的范畴。[7]但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过于注重对分析内容的量化会导致对分析过程的强调,而忽视内容本身的特性。[8]

笔者认为内容分析应当实现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因为“定性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jy/58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