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双跨一战上岸中大行管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02/5972953.html
上一篇文章: 博品智慧校园行政办公平台之工资管理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策马卫边疆
我们是大学生士兵,期待
你的加入
本人本科就读于某院校,15年大一结束时入伍海军,服役于海军南海舰队,17退伍。本科期间攻读的是偏向于企业管理的管理科学专业,但对于行政管理学专业有很大兴趣,因而决定跨考行管专业。本科期间绩点排名中下,但有士兵计划保底,综合考虑最后选定以中大行管为目标,最后20考研以初试,复试,总分排名第四的成绩如愿被中大行管录取。一路走来,殊感不易,在此将考研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分享予战友。一、中大行管考研的教材及推荐阅读中大行管的考研已不再指定考研书目,这为考研复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根据其出题的内容,还是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参考教材。对于公共管理学,必读的教材有:夏书章《行政管理学》,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蔡立辉《公共管理学》,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这几本书,必须多次读,精读,构建起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其中夏的《行政管理学》,还必须划重点背诵,里面的许多段落都可以引伸出一个研究领域。此外,还可再泛读黎民的《公共管理学》,欧文休斯的《公共管理学导论》,加强对整个学科的理解。对于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社会研究方法,必读教材有风笑天的《社会研究方法》,袁方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陈向明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三本书中,袁的主要介绍定量研究,风的对定性研究稍有涉及,但重心在定量,陈的则是定性研究。三本教材可基本覆盖定量定性研究的知识点。第二个板块是统计学。必读教材有袁卫的《统计学》,贾俊平的《统计学》。袁卫的教材侧重于基本原理的介绍,应先学习。贾俊平的教材侧重于应用。如果只用贾的教材,常常学会了以后因为不了解其原理,很快就忘。两个板块五本教材,可基本覆盖中大的出题范围。另外,若有余力,可稍微了解下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大有裨益。以上是基本的课内教材。学习课内的教材,仅仅能掌握基础的学科理论。而中大行管的出题,在12年后风格有了很大变化。其基本趋势是变得越来越灵活,强调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与学科思维。单纯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取得高分的。因此在扎牢课内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课外涉猎十分重要,学会将理论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在此的推荐的课外阅读,首先是中大老师的著作。无论试卷怎么出,肯定是在中大老师的知识范围内出的。了解中大老师的研究领域、观点就是一种复习的捷径。在此首先推荐《中大公共行政学丛书》,丛书是中大老师在每个研究领域成果的系统总结,争取能每本都泛读一遍。其次可以到知网检索中大老师的论文,选择其中引用率较高及最新的论文进行学习。其次,要紧密追随学术界的研究动向。推荐阅读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等期刊了解最新的学术热点。最后,再阅读一些公共管理学、社会学领域比较有名的学者的著作,如俞可平的《中国治理的变迁》周雪光的《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王绍光《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若要深入,可以从这些著作的引用文献进行进一步阅读。二、考研的计划准备考研是一场持久战,我们需要同时复习四个科目,因此做好时间管理,找好复习节奏就十分重要。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时间是在考研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时间的分配,主要依据是各个学科的特点和个人的强弱项。我个人的情况是:从相邻专业跨考,英语很糟糕,政治则有高中文科的打下的基础。因此我的时间分配重点向专业课、英语倾斜。整体的时间分配。总体可划分为三大阶段:一是知识构建阶段(7、8月),二是反馈巩固阶段(9、10、11月),三是最后冲刺阶段(12月)。笔者虽然很早就有考研打算,但真正开始学习是到大三结束暑假才开始。总体的时间安排,前两个月暑假时间,是知识构建阶段,主要目标是构建起整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框架。第一个月是初步掌握教材,第二个月开始背诵。同时,每天花大概一个小时,背个单词,我用的是百词斩,每记一个,在纸上默写一遍。还有不断刷英语真题。刷的时候答案写在草稿上,做完稍微对下答案,大概知道正确率就行,不要看解析,不要记答案。每次大概花一个钟左右,一般要至少做一道完型、两道阅读,计时进行。我大概从03年的开始做起,一套题最后刷了四五遍左右。然后,晚上回到宿舍睡前大约还有一个钟时间,阅读公共管理领域的专著。第二个阶段反馈巩固阶段。进入九月开始刷第一份专业课的真题,但是真题不要全做完,可以循环多次做,至少留两年给最后冲刺阶段。做真题后大概估计自己的水平,总结自己的薄弱点,然后加强。大概每两周做一份真题,不断寻找自己的薄弱点,进行巩固加强。这时候会发现自己背了老是忘记,不用着急,遗忘是正常的,学习就是这样背是忘忘了背,最重要是坚持不懈的进行巩固。做题的意义在于检验自己的输出能力,而总结的意义在于给自己一个学习成果的反馈,以便自己对学习的时间和策略作出调整。所以每次做完题目,一定要进行检查总结,寻找自己没有做好的原因。英语方面,在选择题的正确率能达到70%左右的时候,开始改变方式,做英汉互译。具体操作就是把英语真题的阅读理解,翻译成中文,然后对照一下复习资料上的翻译,看有什么差别,进行总结改进。然后是看着复习资料上的中文,翻译成英语,再对照下阅读理解的原文,进行总结。两种方式一天做一种。这样不但能提高英汉翻译能力,对阅读理解和英语写作也很有好处。当然过程可能会有点痛苦,因为经常想不起对应的词汇,可以借用词典。进入十月份,开始学习政治,先看复习资料,理解每个理论知识点。政治比较薄弱的同学可以提前点看。十一月份,开始大量刷政治选择题,刷完划出错题,看解析。最后的冲刺阶段,理想状态,专业课和英语每周末给自己一个模拟考。然后重心转向政治,专业课可以让出一点时间给政治背诵,每日保证一定量的温习即可。政治一边刷题,一边复习错题。等肖四出来,背诵大题答案即可。以是就是总体的时间安排。除了总体计划,还有每周的、每日的小循环。人不是机器,一直重复地做同一件事肯定会感到厌倦,学习太长时间效率也会降低。很多人考研失败,不是在考场上,而是坚持不到进考场。9月份是考研放弃的高峰期,建议政治复习资料在那个时候到闲鱼上买,可以省不少钱。。。所以一定要有给自己放松的时间。笔者的方式是每周六或周日,跟同学出去吃大餐、看电影(所以我考研复习反而变胖了。。。)。这是每周的学习循环。每天,晚饭后因为血液大量供应胃部消化,那个时间看书会特别困,勉强学习只会让自己感到挫败感。所以我是干脆放弃学习,去图书馆六楼看感兴趣的周刊。等到消化时间过去再进行学习。此外,必须保证运动时间,每晚九点收工后,到操场跑跑步,做做运动,回来可以再买个酸奶或水果(食物使人感到幸福)。最重要的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有太大负担。以上是理想的作息,建议买个纸质的日历本,把每个阶段的目标写在上面,定期检查各项进度。快了可以给自己多点放松时间,慢了就要加紧或调整时间安排。当然不可能做到百分百按照作息来,人不是机器,编好程序就按程序走。但作息表是一个需要尽量达到的目标,考研不是轻松的过程,对任何人都是如此,每做好一天,你可能就超过了一个竞争对手。最后,希望师弟师妹都能坚持下来,成功上岸!欢迎投稿邮箱:Fly-soldier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jy/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