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学渣,带读论文系列之董晨宇当戈夫曼遇
胡师姐:北大新传院研究生/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7年/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师姐说戈夫曼运用拟剧理论来分析和解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互动,为研究微观的社会行为开辟了新的领域。然而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表演的成本越来越高。不过,社交媒体的介入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新型品味表演形式——文本表演,人们可以通过音乐、书目来展示品味。比如说个人在网络直播中的“表演”、网络游戏中的自我呈现、朋友圈的形象建构与自我管理等等。最后,我只能说,今天这篇文章真的写得好,绝了!马上给我看!!!社交媒体为人们的自我呈现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使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面临着哪些挑战?本文提取他所提出的四组概念,放在社交媒体的环境中重新审视,探讨自我呈现在互联网中的变迁。关键词自我呈现;社交媒体;拟剧理论自我陈列与语境坍塌在早期自我呈现的研究中,戈夫曼聚焦的是一种面对面的身体呈现。也就是说,人与人借助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在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彼此相遇。它往往具有“现场直播”的性质,这意味着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都会稍纵即逝,不可能使用影像技术记录在案。这种日常生活的“现场直播”难免让人想起本雅明的论断。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一个美学概念:光韵(aura),称之为“在机械复制时代凋萎的东西”。他举例说:“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边休憩一边凝视地平线上的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或一根在休憩者身上投下绿荫的树枝,那就是这座山脉或这根树枝的光韵在散发。”光韵突显艺术“原真性”“此地此刻”的价值。艺术的光韵会受到空间、时间的严格限制。举个例子,歌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它的光韵只能在剧院这个范围内起作用,此为空间限制;它的光韵也会在歌剧表演结束之后渐渐散去,此为时间限制。在本雅明看来,机械复制文化(例如电影、唱片)用“无时无刻”取代了“此时此地”,严重损害了艺术中的“光韵”,削弱了艺术的崇拜价值和仪式价值。现实生活的自我呈现更类似于本雅明所说的歌剧表演,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则更类似于唱片。换言之,戈夫曼意义上的自我呈现是一种日常表演,但在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更接近于一种“陈列”。互联网中的自我呈现从舞台表演(performance)变成了“自我”的展览会(exhibition)。因为技术的限定,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又往往是缺少具体语境的,有学者称其为“线索隐褪的环境”(Cue-reducedenvironment),也有学者借助梅罗维茨的思想,为之命名为语境坍塌(contextcollapse)。比如,
上一篇文章: 中国足球成小学生答辩题目数万网友观看直 下一篇文章: 不再将论文作为主要指标中小学教师职评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jy/1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