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及其治理

南方网讯近日,学术著作《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及其治理》已由国家级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周建青教授。据了解,该著作是作者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伦理学视野下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及其道德规制研究》结题后,经过多次修改才得以出版的学术成果。

该著作以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为治理对象,主要探讨如何有效治理这些问题,健全新媒体影像传播社会伦理问题的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新媒体影像传播社会伦理问题的治理,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作者多年来围绕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最终出版该著作。

该著作分为问题篇、理论篇与治理篇,共有14章,42.6万字。问题篇4章,分别阐述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现状、伦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其危害。首先从八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影像传播社会伦理问题的表现:影像低俗、影像失真、影像煽情、影像歧视、影像窥私、影像欺骗、影像暴力、影像侵权。然后从主体自律、经济利益、技术把关、监管机制、伦理法规五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社会伦理问题的原因,最后从对个人、组织、社会、国家四个层面阐述了这些伦理问题的危害。理论篇5章,分别论述美德伦理、功利主义、义务论、正义论、话语伦理五种规范伦理学理论在新媒体影像传播中的价值与局限,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经典伦理理论指导新媒体影像传播实践以规避伦理问题的产生。治理篇5章,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通过构建新媒体影像传播的伦理抉择模式来化解伦理冲突,基于“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前瞻性责任原则”达成伦理共识,通过践行新媒体影像传播道德规范来构筑自律基础,通过技术监控、行政监管与法制保障的有机结合来强化他律手段,通过构建合作共治机制、对话协商机制与协同监管机制来加强协同治理。

进入新媒体影像传播时代,手机与网络影像传播产生的社会伦理问题的确不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重视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就会影响该国该民族的社会风气乃至社会稳定,影响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传统媒体伦理理论已经难以解决新媒体发展应用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因此,探讨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及其治理,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学界的需要。

该著作打破原有新媒体影像伦理研究的思维定势,运用美德伦理、功利主义、义务论、正义论和话语伦理等五种经典伦理理论来分析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从而为传播主体有效阻止新媒体伦理问题的产生,提供理论指导。与此同时,通过化解伦理冲突、达到伦理共识、构筑自律基础、强化他律手段、加强协同治理等治理举措,为有效治理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提供治理方略。打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组织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兴旺。

该著作获得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罗以澄教授的肯定,他在该著作的“序”中概括该书的主要特色有:研究视角新颖、分析问题全面、理论色彩浓郁、实践应用性强。他认为该著作综合运用传播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及其如何治理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是一部学术佳作,其创新点与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深入论述了如何运用经典伦理理论指导新媒体影像传播实践;二是构建了新媒体影像传播的伦理抉择模式与新媒体影像传播伦理原则分析的理论框架;三是从体现责任要求的肯定性表述与体现道德底线的否定性表述两个方面构建了具有实践性与前瞻性的新媒体影像传播道德规范;四是从综合治理角度探讨了多主体协同治理新媒体影像传播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该著作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

1.系统地运用美德伦理、功利主义、义务论、正义论、话语伦理等五种经典伦理深入分析了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及其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些经典理论以尽可能规避影像传播伦理问题的产生,为传媒伦理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构建了新媒体影像传播社会伦理问题的治理体系。该治理体系包括:构建新媒体影像传播的伦理抉择模式以化解伦理冲突,构建新媒体影像传播伦理原则以达成伦理共识,践行新媒体影像传播道德规范以构筑自律基础,强化技术监控、行政监管和法制保障等他律手段,加强政府、行业、社会组织与公众多方主体协同治理等五个方面内容。

3.构建了新媒体影像传播伦理原则: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前瞻性责任原则。基于公共道德理论、责任伦理学,构建了新媒体影像传播伦理原则;运用融贯的方法,并综合各种理论和原则的有效因素为原则的权衡和细化服务,从而为识别、判断并解决新媒体影像传播伦理问题提供一个伦理原则理论分析框架。

4.提出协同治理是新媒体影像传播社会伦理问题的治理之道。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和方法,加强协同治理主要表现在:

(1)构建合作共治机制:倡导政府、行业、社会组织与公众多方参与。

(2)创建对话协商机制:加强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平等协商。

(3)强化协同监管机制:创新不同的监管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提高治网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网络内容的治理。该著作的出版,为新媒体影像传播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有效治理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提供方略。

作者简介:

周建青,男,湖南株洲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任行政管理系主任、传播系主任。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第四轮与第五轮学科评估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广东省网络舆情信息专家,广东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专家,广东省广播影视奖评委,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瞭望智库专家,广州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家,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大连)研究员,广东省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社科基地华南理工大学新时代网络文明中心研究员,多家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研究领域:网络空间治理、风险治理、舆情治理、网络与新媒体、组织传播与管理。主持国家与省部级课题10多项,出版著作7部。在《中国行政管理》《现代传播》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等刊物全文转载或转摘;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多次获得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并被采纳应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jy/11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