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图书推荐,前吐蕃与吐蕃时代,考古发现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http://m.39.net/pf/a_6369247.html

吐蕃(音tǔbō)(公元年—年,藏文:???????????,威利:bonchenpo,意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

(现有库存10本)

《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1卷》以考古材料为中心,对西藏高原远古时代的人类来源、人类活动及相关自然、地理背景进行尝试性讨论;对吐蕃王朝以前西藏高原古代居民和游牧民的生业形式、生活样态、社会结构、族属构成、文化交流及精神信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试图通过考古材料建构科学的、可视的、较为全面的和生动的西藏史前的历史和文化。开创了与通过对晚期文献和传说材料研究不同的另一种西藏史前史的书写方式。

目录······

人类对“世界屋脊”的开发史——学术史的回顾(1)第一节关于西藏史前史的时空界定(1)一、关于“西藏”的地理概念(1)二、关于西藏“史前史”的时间概念(1)第二节西藏史前史的研究回顾(4)一、汉藏文献中的西藏史前史观(4)二、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影响(5)三、考古学的整体介入(6)第三节近年来研究发展的新趋势(9)一、青藏高原的古环境变迁与人类起源(9)二、关于早期人类的生存活动方式(11)三、考古新发现与地域史前史的重构(12)四、跨文化比较研究(13)第一章西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与史前文化(16)第一节高原地理与史前文化(16)一、突出而尴尬的地理位置(17)二、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地理单元(19)第二节气候、环境与史前文化(21)一、气候、环境类型与文化类型(21)二、气候、环境特征与文化特色(28)第三节气候变迁与史前文化(31)一、气候变迁与文化兴衰(32)二、气候变迁与文化变迁(34)第四节高原动植物与史前文化(37)一、高原植物与史前文化(37)二、高原动物与史前文化(39)第二章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青藏高原的狩猎采集者(44)第一节引言(44)第二节青藏高原旧石器的发现与研究概况(47)第三节青藏高原更新世晚期的气候与环境(50)第四节分子人类学的迷局(52)一、主成分的北亚起源论(53)二、中亚与东亚混合论(54)三、汉藏同源论(54)四、多重来源论(55)第五节考古证据(58)第六节青藏高原阿舍利工业(72)第七节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的起源与扩散(78)第八节总结(83)第三章西藏高原的史前聚落与居址(89)第一节西藏史前时期的定居聚落(89)一、昌都卡若遗址(89)二、拉萨曲贡遗址(97)三、其他几处定居遗址()第二节西藏史前定居聚落遗址的文化特征()第三节季节性营地遗址()一、加日塘遗址的发现与地理环境()二、遗迹与遗物的发现情况()三、遗址的性质()第四节毡帐类居址()第四章西藏高原的原始农业()第一节高原地理环境与早期农业的关系()第二节西藏史前考古发现的栽培作物()第三节粟的种植与传播()第四节传统的确立:青稞的发现及其意义()第五节西藏史前考古发现的农业工具()第六节对西藏原始农业水平的基本评价()第五章西藏高原的史前游牧经济与文化()第一节史前游牧业的起源()第二节史前游牧经济的基本面貌()第三节移动与迁徙()第四节游牧民族的定居聚落与都邑()第六章西藏高原史前墓葬与精神信仰()第一节生与死:居址与墓葬()一、事死如生:石居与石葬()二、隔绝生死:居与葬的远离()第二节辟凶趋吉:殉祭与压胜()一、殉祭()二、厌胜()三、殉祭与厌胜的统一()第三节身体与灵魂:葬式及其意义()一、屈肢葬()二、二次葬或解尸葬()第七章西藏早期金属器和“早期金属时代”()第一节西藏早期金属器的研究回顾()第二节考古发现的西藏早期金属器()第三节西藏早期金属器的基本特征()第四节西藏早期金属器与周边文化之间的联系()第八章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第一节石器时代的交换与贸易()一、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宝贝()二、西藏史前玉器的发现及其西传()三、麦类作物的东渐()第二节早期金属时代的交通与贸易()一、文献所见高原各部之间的征服与贸易()二、考古材料所提供的物证()第三节史前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与交通路线()一、交通工具()二、交通设施()三、交通路线()第九章西藏史前艺术()第一节陶器艺术()一、西藏高原史前时期的陶器()二、制作工艺和装饰艺术()三、陶器艺术与精神信仰()第二节岩画艺术()一、西藏高原史前时期的岩画()二、岩画的主要内容和风格()三、岩画艺术与精神信仰()第三节大石遗迹()一、西藏高原考古发现的大石遗迹()二、大石遗迹与精神信仰()第四节西藏史前艺术的总体特点()第十章结语:高原史前史的重建()第一节基于考古学的文本书写()第二节西藏史前史的重构()第三节未来的研究展望()参考文献()索引()后记()

《前吐蕃与吐蕃时代》

(现有库存11本)

本文集收录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回顾了近几十年以来在西藏考古领域内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时段上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吐蕃时期的各个阶段。吐蕃时期以后的资料,由于大多涉及藏传佛教文化,文献记载较为丰富,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领域的论著较多,所以暂不列入。在地域上,本文集以西藏地区的考古学研究成果为主,由于青海地区在吐蕃时期成为吐蕃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族的形成及藏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关青海地区吐蕃时期的考古学研究论文也收录其中。

目录······

西藏考古工作40年

人类可能的发源地——中国的西南地区

从人类起源的新观点看西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西藏高原上的手斧

西藏旧石器时代的再认识

——以阿里日土县夏达错东北岸地点为中心

卡若遗存若干问题的研究

关于曲贡文化的几个问题

略论西藏的细石器遗存

略论青藏高原的旧石器和细石器

藏族体质人类学特征及其种族源

西藏高原古代墓葬的初步研究

日土岩画的初步研究

西藏曲贡出土的铁柄铜镜的有关问题

西喜马拉雅地区立石遗迹初论

西藏西部陶器制作工艺的观察和初步研究

论古代象雄与象雄文明

西南地区的石棺墓分期研究

——关于“石棺葬文化”的新认识

近年来西藏境内吐蕃时期考古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兼论“吐蕃属文化”

西藏琼结吐蕃王陵的勘测与研究

中国青海省都兰吐蕃墓群的发现、发掘与研究

青海都兰热水一号大墓的形制、年代及墓主人身份探讨

试解列山古墓葬群历史之谜

天堂喜宴

——青海海西州郭里木吐蕃棺板画笺证

吐蕃系统金银器研究

都兰出土丝织品初探

吐蕃王朝前后的西藏建筑

西藏发现的两件有关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

《大唐天竺使出铭》相关问题再探

前吐蕃与吐蕃时代考古文献目录索引

编后记

《吐蕃历史文献研究论集》

(现有库存10本)

本书为作者近年学术研究论著集,第一编综论吐蕃古写本、石刻文献、吐蕃史的研究;第二编中为对于具体出土和石刻文献以及考古材料的释读,并对相关吐蕃史进行分析;第三编中特别对两种长篇出土藏文文献进行全面汉译、释读与研究。

目录······

上编文本综论与研究

吐蕃石刻文献评述

关于藏文古写本的研究方法探索

关于吐蕃史研究中几个“定论”的质疑

藏文文献中的若干古于阗史料

宗嘎唐代汉文摩崖碑铭补考——兼述吐蕃古道

洛扎吐蕃摩崖石刻考

试解列山古墓葬群历史之谜

《丽江格子吐蕃墓碑》补考

下编出土文书释读

一份新发现的敦煌古藏文吐蕃兵律残卷解读

《韦协》译注

附录

汉藏词汇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

(现有库存10本)

吐蕃王朝时期的对外战场,按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唐行政区划对吐蕃军事部署的影响,特别是吐蕃军事进程的地域性特征和军事区划特征,划分为河湟、西域、河西、关陇、剑南西川、西洱河、吐蕃南部疆域七大区域。吐蕃军事设置由初期的三勇部、下勇部、中勇部分别对应西域战场、河湟战场和西洱河战场,之后逐渐演变为所谓“四方戍边元帅”统帅的“四方”之军区——“吐蕃东境五道节度”、“吐蕃中节度”和吐蕃在西域的同一级军事机构。

西域绿洲地理条件限制了吐蕃军事军事进攻的路线,而在绿洲西域盆地内部则以控制绿洲及其之间的交通命脉、密集防戍点来显示其军事优越性。河湟地区汇聚了多条吐蕃向外掠夺扩张的军事交通线路,是吐蕃军队突破唐军防线的重要地点。针对河西走廊,吐蕃军队以祁连山纵谷为主要通道,采取点对点的攻击方式构建军事攻防体系。在关陇战场上,吐蕃军队受草场季节变化影响较大,战事目的性强、重掠夺。在剑南西川战场,特殊的地理地貌和艰险的交通条件迫使吐蕃军队放弃旧有的快速游动作战战术而改行城防攻守的作战战术。西洱河地区地形复杂,诸蛮部落众多,吐蕃设立都督府,以统治神川铁桥两岸的诸蛮部落,而纯粹的军事行动则主要在磨些江以北。吐蕃在南部疆域的军事受山地交通条件的限制,发展空间较小。

目录

绪 论

一 课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 写作思路与方法

四 研究内容与创新方向

五 本课题对地理区域划分的说明

第一章 吐蕃军制及军事扩张之地理基础

第一节 吐蕃王朝军事地理背景

一 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 吐蕃王朝时期青藏高原区域地理的划分、特征及

相互关系

三 青藏高原与周边自然地理单元的关系

第二节 吐蕃军事扩张的初期准备

一 吐蕃王朝的军政制度及其军事化特征

二 吐蕃经济发展与对外扩张的关系

第三节 吐蕃王朝军事部落的分布

第四节 吐蕃统一青藏高原的军事地理区位

第二章 西域绿洲地理与吐蕃军事

第一节 青藏高原与西域的交通

附 西域地区参考地图

第二节 吐蕃用兵西域的军事地理

一 吐蕃王朝初期与唐朝在西域争夺的军事地理

二 吐蕃攻打小勃律的军事地理方略

三 吐蕃在“十姓四镇”之地的武装力量配置

四 吐蕃在帕米尔地区的交通及其军事界限的构成

五 西域绿洲地理对吐蕃军事作战的影响

第三节 吐蕃在西域的军事建置

一 吐蕃的khrom

二 堡寨(rtse)

三 吐蕃在西域的基层军事设施

第四节 吐蕃军事制度在西域的调整

一 吐蕃在西域实施管理的社会基础

二 从出土文献看吐蕃进入西域的部落

三 从兵源看吐蕃军队建设制度的变化

四 绿洲农业地理对吐蕃军队补给制度的影响

五 吐蕃的军事与宗教

第五节 吐蕃军事与绿洲地理

第三章 吐蕃在河湟地区与唐朝的争夺

第一节 河湟地区地理交通与唐蕃战争的关系

一 河湟地区的自然地理与交通

二 唐蕃古道的河湟段路线

三 青海湖西南的军事地理交通

四 河湟地区北部与河西走廊的军事地理交通

五 河湟地区与陇右地区的军事地理交通

六 吐蕃东向扩张的军事地理交通

第二节 吐蕃在河湟地区的军事空间布局

一 大非川战役唐军的行军路线

二 吐蕃初入河湟地区后军队集结的地点及其进攻路线

三 吐谷浑伏俟城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及唐大非川之败的内因

附 河湟地区参考地图,结论可信,填补了以少数民族国家政权为主体的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空白。

《白史》

(现有库存20本)

《白史》乃藏族史书抛开神佛之谈,从人的角度谈历史的第一步,可谓藏族现代学术研究之发端。不过值得可惜的是,该书只写到了吐蕃赞普芒松芒赞时期,根敦群培先生获牢狱之灾,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实乃一大憾事。此正是:

“智慧之光,灿若彗星,根顿群陪;

游历列国,寻求真理,所著皆经典;

先锋思想,时人难解,而今方显珍贵;

叹无用,当初不识,悔之晚矣。”

著书之目的

先生揆诸以往藏地诸多史书,发现因佛教大盛之缘故,史书多蒙一层佛教色彩,无法还原本来之面目。他遗憾地提到,吐蕃军队攻占印度中部城市,攻占唐都长安,统治于阗、尼婆罗、云南等地数百年等事迹,外国史家了如指掌者,本族人民却少有人知。而且,吐蕃诸圣神赞普文治武功与当时唐太宗、波斯王等帝王相比,也不遑多让。但他们的文治武功,却被披上神佛的外衣,后人难见其庐山真面目。这种种情形,是根敦群培先生起心动念,撰写《白史》的重要原因,他一心想为吾辈后人留下这样一部史书,让千百年后的族人仍能记得吾族的荣光与过往。

《都兰吐蕃文化全国学术论坛论文集》

(现有库存10本)

藏族历史文化悠久,典籍浩如烟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吐蕃为藏族的形成和发展,从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天文历算、,药物和诊治、经济和军事诸方面奠定了根本基础。这些大都记载于文化典籍中,还有一部分保留于已出土的地下文物。可以肯定,在尚未发掘的吐蕃墓葬中还会有不少文物留待我们去发掘研究。就已出土文物而言,在各种物体上保存下来的古藏文随处可见。我从事古藏文研究几十年,早些年当得知青海都兰县出土了大量的吐蕃墓葬品,其中就有古藏文时,感到无比惊喜。当时青海省上的领导还同我一起去都兰看过,至今印象很深。这些古藏文书写在大量的纸质经卷,木制简牍、泥塑擦擦上,乃至镌刻于一些石材、动物骨骼,编制于绢帛上。都兰地区墓葬规模之大,墓葬文物之丰富、珍贵,让世人惊叹。对都兰吐蕃古墓的发掘,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地下实物资料,弥补了历史文献的不足。我和陈践,还有东嘎·洛桑赤列先生都为此作过一些考释和研究。

从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都兰热水河南岸发掘了4座大中型吐蕃墓葬,这是在都兰地区进行的一次重要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我受托研究和考释了热水南岸一、二、三号墓的出土木简。其中,一号墓主人可能为公元年死于任上名叫“甲贡”的尚论思结杰,这是一座可以认定墓主人的吐蕃墓葬。同时,我对年出土的热水10号墓的11支吐蕃简牍也作过考释。中央民大的东嘎·洛桑赤列先生(已过世几年)对都兰热水血渭6号墓出土木牍作过考释。他认为:“出土的木牍是一封信,从文字书写的特点和内容看,墓主人应是吐蕃显贵人物。”

目录······

汉文史料中的“玛卿邦热”白兰方位再考

关于吐蕃、吐谷浑若干问题之我见

都兰吐蕃墓群的发掘研究概述

吐蕃古墓铁案在,偷梁换柱亦枉然

——评鲍义志先生的两篇文章

行骗造假非学问,欺国瞒众为哪端

青海吐蕃简牍考释

青海都兰新出吐蕃文汇释

青海省都兰县唐代吐蕃墓葬人骨线粒体DNA研究

都兰吐蕃墓调查记录

都兰吐蕃墓发掘述略

都兰古墓:蕴藏在高原深处的中古文明

——北大力作《都兰吐蕃墓》评介

关于树轮测定法

都兰墓葬群的精确年代:利用树轮年代学方法

青海都兰热水血渭一号大墓的年代

利用树轮年代学方法为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古墓中椁木定年

都兰吐蕃古墓中的树元素及宗教内涵分析

吐蕃王朝时期的墓葬形制

吐蕃墓的墓上祭祀建筑问题

吐蕃“剖尸”习俗与青海远古文化“二次扰乱葬”对比研究

青海海西都兰等处吐蕃墓与吐蕃文化之关系再探讨

吐蕃远古葬俗与中亚的关系

都兰热水血渭1号吐蕃大墓殡葬民俗文化考察

关于都兰县热水乡血渭一号大墓的族属与年代

论都兰古墓的民族属性

东嘎·洛桑赤列先生与都兰血渭6号墓出土的木牍

“论赤偕微噶”

——都兰热水河南岸吐蕃三号墓葬出土藏文碑刻考释

青海都兰吐蕃古墓重量级墓主人身份考释

《青海都兰热水南岸吐蕃三号墓碑刻探析》提要

都兰热水南岸的三号吐蕃墓四方藏文石刻排序的研究

德令哈吐蕃墓出土丝绸与棺板画研究

郭里木吐蕃墓葬棺板画研究

乌兰县泉沟吐蕃时期的壁画墓

吐蕃飞天纹玉带板小考

天堂喜宴

——青海海西州郭里木吐蕃棺板画笺证

西域风格与唐风染化

——中古时期吐蕃与粟特人的棺板装饰传统试析

略论吐蕃的“赭面”习俗

七、九与十三

——神秘的都兰吐蕃墓数字文化

略说青海都兰出土的吐蕃石狮

都兰热水南岸吐蕃三号墓鹿与鹰文化内涵的解读

青海都兰的吐蕃时期墓葬

论阿夏系吐谷浑乎?

——藏文化语境下的阿夏与吐谷浑之族源考释

千年炳耀吐蕃墓,莫论有坟吐谷浑

——评周伟洲、仝涛两篇文章及其他

历史文献与列山古墓葬群(摘要)

都兰吐蕃墓葬文献对吐蕃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吐蕃军事史研究概述

吐蕃的军事建制及动员

肃南大长岭吐蕃文物出土记

吐蕃历史上的几位杰出女性人物

藏文古籍的整理和抢救

吐蕃王朝时期宫堡建筑的艺术特点

首届都兰吐蕃文化全国学术论坛纪要

尊重历史,维护结论,愿地方史研究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进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敦煌吐蕃文契约文书研究》

(现有库存4本)

本书共分二部分:绪论部分首先探讨了吐蕃文之渊源问题;其次就中外学界对敦煌吐蕃文资料的搜集、刊布以及契约类文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即本文之一、二、三、四章。本部分依此类文书数量少多为序,分雇佣契约、租佃契约、买卖契约和借贷契约四部分,每部分以汉文、吐蕃文契约文书结合与比较研究为切入点,对每类契约之程式及其蕴含的内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性考证。

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吐蕃文之渊源

一、"印度说"

二、"象雄说"

第二节 敦煌吐蕃文文书之搜集与刊布

第三节 敦煌吐蕃文契约文书之研究概况

第四节 敦煌吐蕃文契约文书之资料价值

第一章 雇佣契约

第一节 契约之程式

一、立契时间

二、契约当事人与标的物

三、违约处罚条款

四、担保及署名

第二节 契约之性质

一、文书雇值缺失的考证

二、文本雇值的推测

第二章 租佃契约

第一节 契约之程式

一、关于契首内容

二、关于租佃标的物

三、关于租期

四、关于租佃原因

五、关于租田人担保

第二节 契约之性质

第三章 买卖契约

第一节 买卖土地契约

一、题解

二、吐蕃土地买卖法律制度考

第二节 买卖牲畜契约

一、题解

二、契约之程式

第四章 借贷契约

第一节 有息借贷

第二节 质押借贷

第三节 谷物借贷契约

一、无息借贷之辨析

二、契约之程式

结 语

附 表

附吐蕃文契约录文(汉译文)

参考文献

后 记

《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

(现有库存20本)

本书以作者多年研究的吐蕃统治敦煌西域历史为基础,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内容和生动的图片,描述吐蕃进出敦煌、统治敦煌的历史,着重突出吐蕃制度文明、物质文明在敦煌宝库中留下的精华部分,以及历史影响。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吐蕃崛起与挺进出敦煌;第二章划分部落与计口授田;第三章蕃汉交织的官吏系统;第四章虔诚浩大的抄经运动;第五章形制多变的洞窟壁画;第六章流出国门的吐蕃写本,共计约10万字,图片50余张。

目录······

第一章

吐蕃崛起与经略西北

第一节吐蕃崛起与经略西北/2

第二节敦煌西域的吐蕃部落/16

第三节敦煌西域的吐蕃驿站/28

第二章

吐蕃与丝路交通

第一节吐蕃——青海道/40

第二节吐蕃——泥婆罗道/59

第三节吐蕃——于阗道/71

第四节吐蕃——勃律道/87

第三章

丝绸之路上的蕃汉文化交流

第一节传入吐蕃的丝绸/

第二节传入吐蕃的科学技术/

第三节传入汉地的吐蕃文化/

第四章

吐蕃文化与内陆文明的交流

第一节吐蕃与于阗的文化交流/

第二节吐蕃与突厥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传入吐蕃的粟特文化/

第四节丝路石窟中的吐蕃元素/

第五章

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文明

第一节吐蕃与阿拉伯、波斯的交往/

第二节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地理交通/

第三节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气候物产/

第四节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社会/

《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

(现有库存10本)

元代是藏族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西藏地方结束了四百余年的混战与分裂,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行政管辖之下,成为元代中国行政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就以元代管理吐蕃地方的行政体制问题为中心,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制约吐蕃地方行政事务的三股势力:出镇宗王、帝师和白兰王的地位与作用,并对其下辖机构一一作以考证。纠正了前人的某些疏失,或对旧说提出质疑,另立新说,使相关诸问题得以通解,为元代吐蕃地方政治史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目录

导 言......1

第一章 元代制约吐蕃地方行政的三股势力......7

第一节 分封与出镇的宗王......7

第二节 八思巴及历任帝师的统领权......25

第三节 恰那朵儿只与白兰王......44

第二章 元代管理吐蕃地方的中央机构......51

第一节 总制院......51

第二节 都功德使司......59

第三节 宣政院......65

第三章 元代的乌思藏宣慰司......90

第一节 有关乌思藏宣慰司的几个问题......92

第二节 乌思藏宣慰司的下属机构......

第三节 元代乌思藏地区的十三万户......

第四节 乌思藏十三万户的变化......

第四章 元代的吐蕃等处宣慰司......

第一节 有关吐蕃等处宣慰司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吐蕃等处宣慰司的下辖机构......

第五章 元代的吐蕃等路宣慰司......

第一节 与吐蕃等路宣慰司有关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吐蕃等路宣慰司的下辖机构......

第六章 元代的吐蕃与周边诸地的关系......

第一节 北庭都元帅府......

第二节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第三节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第四节 四川行省与云南行省......

结 语......

附录一 论元代在西藏地方建政立制的基础......

附录二 答失蛮其人及其经略吐蕃考实......

附录三 Stodhor考辨......

附录四 Cholkha考述......

附录五 释“萨斯迦本钦”......

附录六 释“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

附录七 藏文史书中的成吉思汗......

附录八 藏文史书中的忽必烈皇帝......

附录九 元代康区的“gtsomdobsamvgrub”(卓多桑珠)和

“dremandhala”(哲曼达)今地考......

附 表......

中文专名索引......

专有名词索引......

主要参考史料......

后 记......

再版后记......

《消失的王国,吐蕃王朝》

(现有库存60本)

《消失的王国:吐蕃王朝》从藏族起源的神话开篇,讲述了吐蕃王朝逐渐走出狭窄的雅隆河谷,建立起纵贯雪域高原的强大帝国,又一步步跌落云端,在佛、苯的激烈斗争中逐渐走向衰落和分裂的历史过程。其中,力挽狂澜的松赞干布、敲响王朝最后丧钟的朗达玛、精明智慧的太后赤玛伦、远嫁异域的文成公主、权倾朝野的战神噶尔·钦陵……君君臣臣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创造着吐蕃的历史与辉煌。

目录······

执著向东,汇聚万方的青藏文明(代序)

第一章多元共生:神秘的藏族起源

一、我自林中来:诞生于本土的“猕猴变人”传说

二、神秘之卵:苯教信仰背后的“土著”传奇

三、结缘西羌和鲜卑:藏北草原送来的汉地臆想

四、故乡印度:佛教徒们的一厢情愿

第二章折断的天梯:吐蕃文明的传说时代

一、聂墀赞普:从天而降的雪域之主

二、傲慢的代价:跌落人间的止贡赞普

三、普贤化身:披上佛教外衣的拉脱脱日年赞

第三章走出雅隆河谷:父辈未竞的统一事业

一、壮志未酬:拔剑四顾的达日年赛

二、一代新人换旧人:南日伦赞的短暂辉煌

第四章千年祈盼:雪域王国的横空出世

一、自古英雄出少年:力挽狂澜的松赞干布

二、挥鞭东指:欲与唐宗试比高的吐蕃王

三、“取经”梵文:漫漫长路后的文化创举

四、异域连理枝:走进高原的两位美嫁娘

五、唐风西渐:来自东方的新鲜气息

第五章权臣秉政:风光无限的噶尔家族

一、将星陨落大非川:是谁毁了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一世英名?

二、争夺西域:噶尔家族的第二战场

三、迟暮英雄:战神噶尔·钦陵的不归之路

四、东奔大唐:投向昔日宿敌的噶氏家族

第六章赤玛伦与武则天:两个女人的隔空对话

一、饮马恒河:南亚次大陆来了“黑煞星”

二、政治舞台上的女强人:太后赤玛伦

三、再续前缘:掀起金城公主的红盖头

四、意外的收获:被唐朝推出怀抱的南诏兄弟

五、佛苯、顿渐之争:萦绕吐蕃头顶的死亡阴影

六、风驰的驿使:条条大路通吐蕃

第七章孤独求败:走向帝国化的高原霸主

一、帝国的华丽外衣:赤德祖赞父子的政治改革

二、趁火打劫:胡人安禄山送来的绝世贡品

三、一个好汉三个帮:吐蕃的亲戚们

四、茶马古道上的商队:来自东方的多重诱惑

五、同一屋檐下:吐蕃的子民们

第八章雄鹰折翼:走向没落的高原王国

一、寄望佛陀:“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异地重现

二、长庆会盟:重新握手的甥舅

第九章灭佛:分崩离析的前奏曲

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佛、苯之争的白热化

二、山雨欲来风满楼:“牛魔王”的横空出世

三、丧钟为谁而鸣:末代赞普朗达玛之死

四、衰败的加速器:关于王统合法继承者的质疑

第十章噩梦醒来迟:灭佛狂欢后的共同毁灭

一、书生与军人的对决:两位赞普的血火代言

二、从终点回到起点:张议潮举义与河湟的丧失

三、吐蕃化:无法抹去的历史印迹

四、树倒猢狲散:离家出走的异族兄弟

五、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向往乐土的奴隶

第十一章蜗居一角:高原上的最后王统

一、凉州:最后一缕夕阳

二、潘罗支:西凉府的乾坤挪移

三、唃厮啰:夹缝中的昙花一现

尾声东向归一统——融入祖国大家庭的“喇嘛王国”

一、萨班:元朝独特治藏体制的发起人

二、凉州会谈: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

附录

《吐蕃统治敦煌西域研究》

(现有库存14本)

7世纪70年代前后,吐蕃征服吐谷浑、党项等族,占有今青海省黄河以南、青海湖以西的地区,与此同时又进入西域,联合西突厥贵族争夺唐安西四镇。8世纪初,唐朝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赞普赤德祖赞,双方关系出现和好局面。后因议界不成,吐蕃进扰唐陇右、河西州县,双方战争主要集中于今青海东北的黄河一带。8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进占河陇二十余州,其中包括沙州敦煌县。吐蕃占领敦煌后,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分部落统治百姓,实行计口授田,普遍使用吐蕃语言文字,对敦煌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利用敦煌西域古藏文文书不断影印出版的条件,对吐蕃统治河陇及西域这一重要的历史问题,作了全方位的研究,是研究吐蕃史和隋唐史的重要论著。

目录······

饶宗颐序

近廿年来,中外藏学有极大之进展。法京辑刊《伯希和藏文文书选集》两辑(、),王尧先生印行吐蕃金石、简牍二录(、),其藏史要籍译本,陆续问世,而《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先后绣梓,嘉惠来学,就中P.T.号《大事纪年》提供重要资料,尤为治史者所重视,钻研发蕴,大有其人。

龙朔中,吐蕃之叛,起于钦陵与吐谷浑不睦,递相表奏,各论曲直,朝廷未为与夺,激起怨怒,吐蕃以兵四十万败薛仁贵于青海大非川,遂灭吐谷浑,其余众徙灵州内附,为置安乐州,吐蕃由是壮大。继之,有四镇之争夺,唐室疲于应付,征伐累年。吐谷浑,藏人呼为阿赀者也。于阗为四镇之一,吐蕃称之为li-yul,于其地设萨毗军帐,藏文资料若敦煌卷P.T.号即《于阗教法史》残卷,暨《于阗国授记》,西方学者咸究心焉,而论著滋富。

吐蕃崛起,实肇于贞观十二年()入寇松州之役,杨铭先生以蜀人而留心藏事,频年纂辑,绩学忘疲。既致力于《大事纪年》,尚论吐蕃与突厥之关系,取婼羌古戍堡简册,钩索地名,穷其原委。复与周伟洲先生合作,研究《吐谷浑纪年》残卷,解谬辨疑,抉发尤多。可谓覃思精通,妙达神恉者矣。余自识君重庆,屡荷嘉贶名篇,喜是书之杀青,信有裨于来者,爰不辞荒陋,聊缀数言,勉副盛心,用当喤引,冀为读君书之一助耳。

目录

上编 吐蕃对敦煌、西域的统治

吐蕃时期河陇军政机构的设置

吐蕃时期敦煌的部落及土地制度

吐蕃统治下的汉、胡诸族

吐蕃统治下的鄯善

吐蕃统治下的于阗

中编 敦煌、西域古藏文文书研究

一件有关敦煌陷蕃时间的藏文文书

P.T.《吐蕃官吏呈请状》研究

关于《吐谷浑(阿柴)纪年》残卷的研究

《大事纪年》所载吐蕃与突厥关系考

敦煌藏文卷子中的“蛮貊”研究

有关于阗王的藏文写卷研究

吐蕃简牍中所见的西域地名

下编 敦煌、西域古藏文文书所见名号考

东叶护可汗(tonyabgokhagan)考

吐蕃十将(tshanbcu)制考述

曹(tshar):吐蕃统治敦煌及西域的一级基层兵制

藏文文献关于萨毗(tshalbyi)的记载

敦煌文书中的lhobal与南波

通颊(mthongkhyab)考

粟特(sogdag)考

附录

吐蕃与南亚、中亚各国关系史述略

征引与参考文献

藏、汉译名对照

作者主要论著

后记

再版后记

《吐蕃丝绸之路》

(现有库存5本)

吐蕃是6—9世纪(与唐朝时代相当)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政权,文明达到相当高的成就。因此,学界通常以吐蕃指代古代西藏。本书是关于古代西藏丝绸之路的研究著作,作者回溯了西藏的历史源流,以丰富的史料叙述了西藏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况,指出西藏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录······

前言

第一章高原文化圈

第一节高原文化的地理氛围

第二节人类、民族与王族的起源

第三节来自地下的实证

第四节三大古文明的夹心地带

第五节理性的人生

第六节西方人眼中的高原文化

第七节丝绸之路与高原文化

第二章青藏高原的古国文明

第一节雅隆河谷的农牧文明

第二节象雄的苯教文明

第三节拉萨河流域的森波邦国

第四节苏毗与女国文明

第五节羌人的游牧文明

第三章吐蕃与中原交往的通途——民族走廊

第一节民族走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民族走廊上的古代文化

第三节活跃在民族走廊的古代诸族

第四节民族走廊与文化交流

第五节民族走廊上的语言系属

第六节民族走廊与吐蕃

第四章辉煌于高原的吐蕃王朝

第一节松赞干布的统一事业

第二节吐蕃王朝的军政区划

第三节吐蕃王朝的官制系统

第四节吐蕃王朝的法律制度

第五节吐蕃王朝的扩张与武功

第六节唐蕃双方的会盟与划界

第七节贯穿于高原上的婚姻红线

第八节吐蕃王朝的经济生活与技术实力

第五章高原血脉——吐蕃丝路

第一节中原文化西上高原

第二节南亚文化北入雪域

第三节唐朝与印度文化在高原上交流

第四节吐蕃丝路与南北交往

第五节吐蕃丝路与东西交通

第六章来自中亚的和风

第一节塞种人的影子

第二节月氏人与吐火罗文化的渗入

第三节罽宾、勃律与吐蕃丝路

第四节于阗、突厥与吐蕃文化

第五节粟特、大食与吐蕃

第七章兼容并蓄的吐蕃文化

第一节吐蕃苯教文化

第二节藏文的创制与厘订

第三节佛光照耀吐蕃王室

第四节吐蕃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文献

第五节吐蕃医学

第六节吐蕃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第七节吐蕃的社会风俗

第八章余论吐蕃丝绸之路

第一节九九归一的政治大势

第二节走向前台的佛教文化

第三节繁荣的僧侣之路

第四节丝绸赏赐与贸易

第五节茶马贸易

第六节圣城拉萨与丝路文化

第七节南亚商人与丝路文化

第八节纷至沓来的传教士与探险家

第九节英国殖民侵略与吐蕃丝路的终结

后记

《苯教与西藏神话起源》

(现有库存15本)

《苯教与西藏神话的起源:仲德乌和苯》是意大利著名藏学家曲杰·南喀诺布的一本经典的藏学研究著作,书中作者独辟蹊径从苯教入手,系统研究了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概况以及西藏神话传说的起源关系问题。此次,中国藏学出版社将其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苯教与西藏神话的起源:仲德乌和苯》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汉译本前言一

汉译本前言二

汉译本前言三

序言

转写指南

引言

第一章“仲”(叙述故事)

第一节藏文词汇“仲”

第二节史诗《岭·格萨尔王》

第三节格萨尔历史年代的确认

第四节《诞生记花苑》节选

第五节古代的传说故事

第六节大圆满阿赤教法中的两个故事

第七节《诈尸变金的故事》

第八节玛桑的传说

第九节《麻雀的故事》

第十节“起源神话”的叙述

第二章“德乌”(象征语言)

第一节藏文词汇“德乌”的含义

第二节谜语

第三节吐蕃赞普之名

第四节象雄词汇“赤”

第五节德乌占卜

第六节“德乌”:传授深奥知识的手段

第七节“德乌”:传递秘密信息的方法

第三章十二智慧苯

第一节神苯四门

第二节苯教的“四门一库”

第三节九乘

第四节“笃苯”、“杰苯”和“觉苯”

第五节四因苯

第六节囊辛派四苯

第七节十二智慧苯

第四章苯教的众神与护法仪式

第一节护法神的重要性

第二节威猛图嘎尔众神

第三节威猛扎拉战神与畏尔玛众神

第四节兄弟姊妹护法神与喷焰神

第五节独角战神及畏尔玛神的化身

第六节藏文词汇“扎拉”的含义

第五章苯教的“恰”与招财仪式

第一节藏文词汇“恰”的含义

第二节五大守舍神

第三节藏文词汇“隆达”的含义

第四节“隆达”众神

第五节增福招财仪式

第六节宅神

第七节穆绳

第六章苯教的替身俑与送替身仪式

第一节送“堆”仪式

第二节送替身仪式与送彩盘仪式

第三节男俑、女俑和童俑

第四节“堆”的种类及所需数量

第五节替身俑的特征与祭品的重要性

第七章斯辛派与超荐仪式

第一节临终时刻

第二节斯辛苯

第三节招魂仪式

第四节降魔仪式

第八章驱魔苯与净化仪式

第一节十二种“塞”

第二节“驱除”一词的含义及对仪式的描述

第三节被消除的污秽之物

第四节煨桑仪式

第五节净水仪式

第六节白灿(水祭净化仪式)

第七节“红灿”(血祭净化仪式)

第八节密教中的血和肉

第九节各类血的治疗特点

第九章除咒苯

第一节各类咒语

第二节净界神的供奉仪式

第三节天界喷焰天女的满愿仪式

第四节为世间护法神建立依处的仪式

第五节抚慰土地神、鲁神和年神的仪式

第十章苯教医学与治疗方法

第一节恰辛派医学

第二节诊断与解析主因和次因

第三节切脉与尿诊

第四节确定死亡的征兆

第五节疾病的分类

第六节膳食与行为的治疗方法

第七节药物

第八节理疗和外治法

第九节惑障

第十一章星算苯与对界的控制

第一节辛饶米沃且之前的吐蕃星算

第二节藏文词汇“桂”的含义

第三节噶孜

第四节五行算的起源

第五节苯教中的贡泽神变王

第六节八卦

第七节九宫的数字

第八节辛饶米沃且生辰年代的确认

第九节时轮续与绳结卦

第十节藏族星算中的“祖拉”一词

第十一节敦煌写卷中的“祖拉”与苯教

第十二章苯教的创生神话与禳解仪式

第一节藏文词汇“芒”的含义和人界仪轨

第二节宇宙卵的神话与界的起源

第三节人类的十八位祖先

第四节“芒”的仪轨功能

第五节九鬼十魔

第六节各类禳解仪式

第十三章苯教的敬鹿俑仪式与飞行法术

第一节九大敬鹿俑仪式

第二节敬雄鹿俑仪式

第三节敬鹿俑仪式的起源神话

第四节敬鹿俑仪式的功能

第五节神奇的跨鼓飞行

第六节牲祭

第七节苯佛教派之争

第十四章苯教的绳结卦与占卜术

第一节绳结卦的起源与相关经文

第二节卦绳的绳

第三节绳结的形状和解释

第四节卦师的道德规范

第五节绳结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十五章楚辛苯与摧灭仪式

第一节楚辛苯的目的

第二节修念神圣大师

第三节获得力量

第四节密宗的忿怒神变业

第五节举行摧灭仪式

第六节矛盾和统一的结合

第七节喷焰摧灭法和吉邦教法派

第八节喷焰神的起源神话

第九节喷焰器皿

第十节神奇摧灭弹的故事

第十一节:囊谢洛波的教法传承

附录一(作者提供)

第一部分:藏文图书目录

第二部分:西方著作

第三部分:字典

第四部分:作者的著作与论文

附录二(译者提供)

第一部分:藏文书目

第二部分:外文书目

第三部分:汉藏词汇表

《藏传佛教思想史纲》

(现有库存5本)

本书内容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揭示了苯教和佛教既相互对立、又彼此吸纳的对立统一关系,另一方面评介了藏传佛教各宗派的思想。在揭示苯教和佛教关系方面,对苯教的产生、发展历史进行考察,从而引出了藏族传统认识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轨迹,认为藏族传统的发展史经历了万物有灵、原始的宇宙发生论、天神观念、本无空寂这样四个不同的阶段,到本无空寂阶段时,藏族的世界观就以哲学理论的形态出现了。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佛教传入藏地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尤其是论述了佛教传入藏区的思想条件。在评介藏传佛教各宗派思想方面,把藏传佛教各宗派放到藏族社会历史状况、政治经济形势和思想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丰富的藏文史料为基础,对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朗派、格鲁派等藏传佛教五大宗派的教义思想、体系构架、各自特点、理论渊源,分别进行了阐释、剖析、比较,这部分是全书的重点。

??????????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jq/48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