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密匙企业管理的两种性质你知道么
在人类社会中,经济活动方面的管理是社会所有管理中最基本的管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社会经济管理也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在现代,经济管理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资源和支柱。有人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
(一)企业管理的含义
企业管理是人们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出发,充分运用管理的职能而去有效地协调组织成员,合理地利用资源要素,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的经济活动。在经济管理的层次中,相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企业管理属于微观经济管理。
在这个概念中,“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企业管理的任务,就是要组织和运用好这些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效益,以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在企业中,企业成员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其目标总是存在差异的。要是各成员自行其是,组织的优势就无法发挥,企业的目标就无从实现。要实现企业的目标并满足各成员的个人需要,就必须加强成员活动的有效协调和物力财力的合理配置,也就是管理。企业越大越复杂,管理就越重要。现代企业普遍使用现代化的设备,生产技术复杂,企业内部分工和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程度更高,社会联系也更广。要使生产力的各种要素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人力、物力,财力都得到有效的配合和充分地利用,就更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来组织其生产经营活动。
2.企业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取胜的必要条件
企业的活动,一方面表现为企业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市场需要,当前对其人财物所作的有效的组织,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企业对其未来的前瞻性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处于竞争激烈的态势中。要使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并且有较强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及时把握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态,作出真正符合市场未来发展大体趋向的预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策略,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需要。而使人的这种高度自觉的能动性与客观实际卓有成效地结合的,只有企业管理。
3.企业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之下,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其管理的水平。先进的管理能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消耗及较少的资金占用,生产出更多更好地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从而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管理的两种性质
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
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
企业管理首先是由人们的共同劳动过程引起的,它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因此,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如何有效利用资金,如何搞好供应、生产、技术、检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人员的分工与协调,诸如此类如何合理利用企业的人财物的活动,都要有管理。这类同生产力相联系、着重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的管理,体现了管理的自然属性。这类属性,不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它是管理的共性。
企业管理同时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这个企业是谁兴办的﹖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民,还是个体劳动者,抑或是私人占有者﹖企业员工和企业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企业获利之后,如何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企业劳动者除了工资收入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收益﹖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企业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本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总要运用管理手段来实现其组织社会生产的目的,企业管理总是会体现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企业管理这种同生产关系相联系、体现生产关系要求的属性,是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管理的特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所有制性质不同的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互有差异的。资本主义的管理,是要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它要通过调节由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而引起的劳资矛盾关系来达到其目的;社会主义的管理,是要组织好生产以使其产品不断满足社会成员普遍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它着重通过调整贡献与报酬、个人与单位、国家与集体、长远与目前等关系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以达到其组织社会生产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的企业管理两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同一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这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方面。我们既要重视管理的自然属性,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进行科学管理,不断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又要重视管理的社会属性,正确处理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经营方向。它还提醒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方法和经验,既要看到它是现代“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必须虚心地学,以便迅速地提高自身的水平;又要看到它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不可盲目推崇其维护剥削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学习国外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方法,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企业的具体实际出发,注意有选择地引进和借鉴,重视内外经验的融合,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jq/1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