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汽拓新

头部白癜风和白癜风的区别 http://m.39.net/pf/a_9509425.html

在陕汽重卡扩能项目现场,一辆重卡在汽车总装生产线轮胎自动化装配拧紧无人工作站进行装配。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陕汽西安商用车产业园。(资料图片)

陕汽商用车厂区。(资料图片)

工作人员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装车间验收一辆装配完毕的陕汽重型卡车。

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时,登上即将亮相的德龙X,询问产品性能和操作流程。X是陕汽集团面向全球推出的全新一代高端重卡,拥有项专利,获得国家颁发的首张重卡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考察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国有大型企业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带动上下游产业和中小企业全面复工复产。

年至今,陕汽集团牢记总书记嘱托,争当时代弄潮儿。经济日报记者深入陕汽集团调研采访,探寻这家拥有50多年历史的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之路。

锲而不舍铸新品

人人能创新、人人争创新。通过自上而下发布创新课题,自下而上立足岗位开展小微创新,陕汽集团形成科技创新“顶天立地”、小微创新“铺天盖地”的格局。

“总书记考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两年多来,我们下大力气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企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陕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宏明表示。

39岁的权晓鹏是总装配厂内饰车间二工段党支部书记。在生产线不远处,就是以其名字命名的权晓鹏创新工作室,书架上码满了工作日志、创新提案、推进计划等。

作为陕汽集团众多工艺链“创新单元”之一,权晓鹏创新工作室近3年累计完成创新项目80余项,降本增效多万元。其中,“驾驶室手制动气管装配”等项目推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总装配厂团委书记陈菲龙介绍,年8月,权晓鹏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年9月,权晓鹏所在工段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

在陕汽集团,像权晓鹏这样的“创新头雁”不断涌现。作为牛黎平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车身厂装焊车间工程师牛黎平说,一线员工搞创新时,需要的材料往往时间紧,以前想买的零配件如果不在采购部的名单里,就没法买或者要招标,成为制约工艺创新的瓶颈。

技术创新既是智慧迸发,更是创新资源组织能力的再造。近两年,陕汽集团设置了百万元“小微创新启动资金”,专项审批10万元以下创新资金需求,流程简单快速,一下子就把大家创新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在牛黎平创新工作室,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零配件摆了一屋。在牛黎平看来,机制创新才是最关键的:“在我们工作室,10万元以内的资金申请,很快就可以到位。”

权责对等、资金到位的同时,压力也随之而来。牛黎平说,虽然集团对我们员工创新的原则是“只奖不罚”,但我们的压力很大。大家都看着呢,谁都愿意干好,谁都想证明自己。据统计,牛黎平创新工作室成立至今,有10多项创新发明获得国家专利,累计创造价值多万元,获得公司奖励55万元。

变则通,通则达。今天的陕汽集团创新之火已成燎原之势,通过设立小微创新启动资金,发扬“小创新,大奖励”理念,做到小微创新及时奖励。陕汽集团明确:员工是创新的践行者,班组长/科长是创新的发起者和引领者,行政正职是本单位创新目标制定者和创新机制、氛围营造的主体。

近年来,创新奖励涵盖原创设计、自主研发、改进提升、工艺优化、管理变革等员工创新成果多项,累计发放奖金近万元。

年11月11日,西安大明宫,德龙X在耀眼的灯光下登场。陕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张文博介绍,目前常规的重卡,行业平均油耗是百公里36升左右,X的平均油耗是百公里28升左右,比行业平均值低20%左右。节油得益于重卡产品的轻量化,其中重要原因是,陕汽集团是商用车行业里唯一跟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搞了10年轻量化的企业。张文博说,“X在国内同级别重卡中最轻,但轻的前提是不降低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些都是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带来的结果”。

X是陕汽集团瞄准“十四五”目标,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又一次厚积薄发和自我超越,标志着陕汽在高端重卡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标志着我国重卡在智能化方向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陕汽集团率先建成了重卡行业“重卡新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实验室”。据陕汽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张凯鹏介绍,新能源产品开发主要从8个维度进行整车及系统性能指标分解,综合考虑售后服务数据、整车成本和研发能力,通过整车及零部件可靠性、整车制动性能、车辆行驶舒适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专项突破,打造能耗低、可靠性高、智能化等产品设计特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傻大粗笨”的重卡形象已经被陕汽集团的工程师们颠覆,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一键启动、车载冰箱、可调多功能方向盘、加热/通风的气囊悬浮座椅、车辆智能诊断、°环境监控……仅看这些描述,很难把这些配置和重卡联系在一起。但正是凭借着这样的设计,陕汽集团一步步锻造着新一代重卡汽车。

如今,陕汽集团高端化、智能化产品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拥有国内第一张重卡自动驾驶测试牌照,是全国唯一的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企业。走出国门的陕汽重卡在阿尔及利亚、肯尼亚等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了本土化生产,产品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薪火相传谱新篇

创新对陕汽集团而言,是与生俱来的奋斗基因。从第一辆越野车到国家科技进步奖,陕汽集团立足自主的创新之路薪火相传,从未中断。

创新对陕汽集团而言,从来就不仅是发展的需要,而是与生俱来的奋斗基因。

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产火炮体积和重量不断升级,填补国产重型越野牵引车的“空白”已是迫在眉睫。如何打破“有炮无车也白搭”的困局?

秦岭北麓,陕西省岐山县曹家乡麦李西沟。年2月,陕汽集团的前身陕西汽车制造厂在国家三线建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扛起了研制重型越野军车的重担。

东西走向五公里的山沟里,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建设者汇聚成了“陕汽人”,毕业于北京十三中的冯剑秋就是其中一员。谈起在老厂区艰苦创业的时光,冯剑秋说,大家从不同的地方来到这儿,落差肯定是有,但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苦。退休后的冯剑秋至今还住在山沟里的老厂区,对于这片奋斗了一辈子的热土,他不舍离开:“我是陕汽人,陕汽是我家!”

边建设、边施工、边安装、边生产……作为第一次创业的见证者、陕汽集团原董事长张玉浦感慨道,“陕汽的建设当时非常艰苦,但人们的精神状态很好”。年5月,陕汽人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制工作。“我们那时候都是靠有限的资料去钻研,弄清咱们的产品、国际上类似的产品,弄明白安装、使用和运行当中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么维修。”

年12月30日,陕汽打造出SX第一轮样车。年12月26日,经过数轮试制,陕汽完成SX首台样车生产。年12月27日,国家车辆定型委员会批准样车设计定型,从此这辆车有了响亮的名字——延安型越野汽车。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上,32辆延安威风凛凛地驶过天安门广场。

自此,陕汽军车成为阅兵式上的明星,陕汽也成为唯一6次参加大阅兵的重型军车生产企业。“陕汽的技术发展路线一直是坚持以我为主。在条件有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研究开发出5吨级重型越野汽车。”陕汽集团原总工程师王小峰说。

从5吨越野军车起家的陕汽集团,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制造业企业,位列中国企业强第位,下辖余家参股控股子公司,拥有整车、专用车、零部件、后市场四大业务板块,产品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业总产值从年的亿元到年的亿元,年产量从8.63万辆到20.09万辆。

“陕汽集团发展到今天,是通过不同的项目积累下宝贵的经验,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去叠加,一步步实现的。”回顾陕汽54年的研发之路,张文博总结道。

年,陕汽集团被确定为首批陕西省低碳试点单位,承担国家项目“增程式纯电动重型商用车开发”。年,国内首款LNG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及混合动力重卡——油电混合压缩式垃圾车、二甲醚环卫车研制成功,开辟了重卡新能源运营的新模式。

年1月8日,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陕汽集团子公司陕重汽、汉德车桥与潍柴动力、法士特齿轮、山东大学联合完成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此外,陕汽集团主导制定了液化天然气汽车技术条件、液化天然气燃料系统技术条件、甲醇燃料系统技术条件等国家及行业标准,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23项。

年以来,陕汽集团面对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积极寻求产品和市场增量。年6月份,陕汽民品重卡月销量过万。年前9个月,实现出口订单3.3万辆,创历史最好水平。

在国内卡车的市场版图中,陕汽集团处于第一梯队,但仍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北汽、重汽、东风各家车企都在你追我赶,不停创新。在这样的情况下,稍有懈怠就有可能滑落甚至掉队。为此,陕汽集团在“战略”中特别提出“双轮驱动”和“再造一个新陕汽”。除了现有的重卡汽车板块,陕汽商用车是其全力打造的另外一轮,也是“再造一个新陕汽”的主要载体。

年,陕汽商用车在陕西省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基地,投资27亿元,占地约0亩。年年底,新基地首台样车下线。年上半年,陕汽商用车完成整体搬迁。陕汽商用车定位于重、中、轻、新能源全系列商用车,其中自主研发、与欧美对标的1∶1尺寸长头车适合高端产品、危化品等长途标载物流。陕汽商用车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建斌介绍,长头车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年开始研发。相比平头车,长头车由于发动机前置,车辆安全系数更高、风阻系数更低、更节油。此外,长头车的卧铺更宽,为长途运输中以车为家的驾驶员提供了更好的舒适度。

肩负重任的陕汽商用车可谓“马力全开”。不过,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年年初至今,在商用车行业整体出现下滑的背景下,陕汽商用车迎来了新的考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年上半年,我国商用车产销总量分别为.3万辆和.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8.5%和41.2%。

王建斌说,“市场下行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抓住产品需求结构性变化带来的机会。比如为满足‘双碳’的要求,大量以柴油为主的城市用车面临整体更新,包括冷藏车、洒水车等。目前快递业广泛使用的末端配送车辆会面临更新需求,我们也正在试制可以开进小区地库的小型物流车”。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表示,目前,陕汽商用车面临着市场低迷以及实力不够强等诸多困难,这些都是推动企业加快改革转型的动力,关键看转型能不能成功。

革故鼎新创拓空间

陕汽集团的发展史是一部从制造到智造、不断聚集和激发产业要素效能的机制创新史。

架构在众多基层创新单元之上,陕汽打造的几个“新业态”创投型试验田,为专业技术团队拓展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机制和空间。

年10月28日,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创未来”)在陕西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诞生。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是总书记对陕汽的期许。德创未来的成立,就是陕汽集团探索新模式的新载体。

在德创未来的展示大厅,记者看到,作为一个孵化平台,德创未来旗下有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质子汽车”)、德宜智行(苏州)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质镁融合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清研精准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德创数字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

德创未来目前有多名员工,其中多人从事研发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德创未来执行董事、总经理王钊是陕汽技术中心原主任,两位副总经理李司光、晁鹏翔都是技术中心原副主任,大量骨干人员也来自陕汽技术中心。

这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还是“集体出走”?都不是。

德创未来是集“政产学研用金服”七位一体全要素融合的创新平台,是全新的融合体和试验田,如果仅仅把技术中心改个名或搬个家,那是换汤不换药。如何让创新有效地发挥作用,靠的是模式。德创未来的模式之新可归结为:一、高度市场化;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三、设立跟投机制;四、成立配套基金。陕汽集团对于高度市场化的德创未来的基本要求是“产品成功+商业成功”。

德创未来的研发方向是商用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轻量化。对此,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袁宏明坦承:“我是学汽车的,在陕汽工作了35年,但对这些领域也是外行。做创新,核心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为此,德创未来的股权架构也经过精心设计。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其中陕汽集团占50%,公司所在地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占40%,产业链相关企业占9%,创业团队占1%。李司光归纳了4个“不”,陕汽集团的持股比例虽然最大,但是不并表、不担保、不通过职能部门直接管理,各股东不直接向经理层派员,全部竞聘上岗。此外,为了适应创业阶段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要求,德创未来暂不设董事会,只设一名执行董事;不同额度的投资分级、分类确定决策清单由不同决策层进行决策。

在德创未来,创业团队的股权占比只有1%,但在德创未来孵化的二级公司中,行业资源、科研专家等核心创业团队可以通过“跟投”的方式,实现更大比例的利益绑定。

德创未来的四大研发方向细分了数十个领域。某个领域的研发成功后,要把它孵化、产业化,项目团队必须跟投。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项目能不能落地、能不能实现产业化与个人利益挂钩。研发团队会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jq/114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