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知多少近代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的丧

海关史将年鸦片战争后至年新中国成立前称为“近代海关”。随着关税自主权、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收支保管权的丧失,近代海关逐渐半殖民地化。今天,关博君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近代中国海关的行政管理权是如何丧失的。

第一个洋关的建立

年7月,英、美、法三国领事趁上海小刀会捣毁江海关办公楼之际,威逼利诱上海道台兼江海关监督吴健彰与其签订协议,规定由三国领事提名本国人员共同组成江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管理江海关事务。

时局图

不久,税务管理委员会的领导权落入英国领事威妥玛手中,不仅华洋属员的任免权都在这个委员会,而且海关的一切档案、册籍和公文都可以被各委员任意调阅。此外,他们还要保存一套中、英文册籍,以备定期呈给各国领事查看,这样,税务管理委员会实际上就成了各领事馆的附属机构。

如此一来,上海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一个是上海道台领导下的老关,只管理华商民船贸易的税款征收;另一个是税务管理委员会,本是老关的一个辅助部门,却管理着“夷税”征收大权。

建于年的江海北关

税务管理委员会接管关税征收权后,对海关进行了改革。英国人李泰国继任威妥玛后,又参照英国海关模式,把江海关打造成一个新式海关,工作效率提高,税收增加,清政府对此比较满意。

全国海关统归洋人管理

年,《天津条约》规定推行江海关管理模式,实施外籍税务司制度。随着施行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洋关在全国推行,清政府于年内定何桂清为各口通商大臣,又任命李泰国为总管各口总税务司。

李泰国(HoratiaNelsonLay~)

随后,李泰国拜访何桂清,他说海关监督由地方大吏兼任,他们有权有势,各自为政,既不按条约规定征税,也不按条约规定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如果不把他们手中的权力夺过来,海关行政统一难以实现。

何桂清犹豫再三后,以一道札谕的形式将各海关所有外国人的人事大权交给李泰国。但这道札谕造成了海关监督与税务司难以调和的矛盾,导致海关监督和税务司的任命机关、隶属关系都不相同。

赫德(RobertHart~)

在赫德接替李泰国的总税务司一职后,赫德曾拜访英国公使威妥玛,继李泰国后再次提出希望把关税征收和行政管理权从地方当局手中剥夺过来,直接由他负责,从而保证制度的统一,避免地方官员对海关的干预。

年8月赫德被任命为江海关税务司的人事通知

在获得威妥玛的表态后,赫德又对时任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展开游说。他说如果海关不改革,关政不统一,各省自行其是,都打关税的主意,则最终受损的将是朝廷;海关监督与税务司常为权力发生争执,严重影响关税安全。恭亲王认可了赫德的建议,于是全力支持他对海关进行改革。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年,赫德将草拟的《海关募用外国人帮办税务章程》26条呈递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略做修改为27条后予以颁布。其主要内容是:总税务司署归总理衙门管辖;各地海关仍由监督负责,但税务司由总税务司所派,非监督属员,且只对总税务司负责;所有洋关员的征募、调派、撤换、薪金等由总税务司决定。

《海关募用外国人帮办税务章程》对内部人事、行政制度作了明确规定,确立了海关垂直管理制度。总税务司只对总理衙门负责,受总理衙门大臣领导,不接受来自总理衙门以外任何部门的命令。其他机关对海关如有要求,要经过总理衙门转达。这样,不但海关行政统一了,还把海关从清朝行政系统中独立了出来。

海关中的“国际官厅”

随着何桂清将人事权交给李泰国与外籍税务司制度在全国海关的推行,以英、美、德、法4国为主的洋人借“帮办税务”的理由大量进入中国海关,甲午战争后,日本势力又迅速渗入,最多时有23个国家的人员在中国海关工作,年洋关员达到人,形成了海关中的“国际官厅”。

海关中的高级洋员

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势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因此,清末民国的五任外籍总税务司中,前四任都是英国人,直到二战后,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国人李度接替梅乐和,才结束了英国人对中国近代海关的控制。

中国海关人事管理制度

在这期间,不仅中国海关的所有重要职位都被外国人占据,而且洋关员还有绝对管理权,对华人关员施行绝对统治。赫德还把洋关员从清朝行政人员中划分出来,称为“治外法权化”人员。海关不但采取西化管理,而且工作语言、公文、报关单等都是英语。

为了收回海关行政管理权,年,国民政府在财政部设立关务署统辖海关,同时研究出台一系列措施提高华员待遇,停止招用洋人,限制洋人在中国海关的数量。

年,海关奉令停招洋关员。此后,洋关员人数不断减少:年人,年人,年人,年人,年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gf/9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