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欢迎报考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Vol.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简介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现有教职工4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十余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5%以上,校级教学名师1人、学科带头人1人,1人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历史文化学排行榜,师资力量和水平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人。学院设有历史学(师范)、旅游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3个本科专业。下设综合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实训中心以及历史学教研室、旅游管理教研室、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等内设科室。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建有山东省高等院校社科平台“海盐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文化与旅游厅“民俗文化学”重点学科。

近年来依托科研平台建设,在国家、省、市、校级教学科研立项中获立多达60多项,其中“莱州湾南岸盐业史”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潍坊通史》编纂为年省社科规划优势学科项目。另有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2项,省级教研项目1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培育课程4门。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

历年来在国家级、省级各大赛事中数名学子屡次夺得佳绩,仅年,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大赛暨第八届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与三等奖各1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鼎盛诺兰杯”第十一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饭店服务)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云驴通杯”第十二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并获得团体奖1项;在首届山东省大学生历史征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的好成绩。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科学配置,不断改善专业建设所需的实验设备、教学手段、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拥有丰富的校内实训基地及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学院拥有文物室、专业图书资料室,专业纸质及电子图书10余万册,中西餐厅模拟实训室、酒吧模拟实训室、客房模拟实训室、前厅模拟实训室及形体训练实训室、导游模拟实训室、微格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等众多高水平实训室。课堂教学实现了多媒体化,优化整合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课件、案例等资源,并与校外教学资源对接,为开展网上专业教学教研活动和远程教育打下了基础。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依托潍坊--世界风筝之都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历史学、旅游管理、民俗学等优势学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反响。其中年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37名,约占应届毕业生的20%。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形成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浓厚的学术氛围,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管理模式,团结向上、务实创新的良好风气,是青年学子求学、成才和实现梦想的摇篮。

历史学专业

潍坊学院历史学(师范)本科专业的前身,是昌潍师范专科学校于年设立的历史教育专科专业。年12月,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潍坊学院开设历史学(师范)本科专业,系学校最早创设的本科专业之一。本专业立足潍坊、服务山东、面向全国,主要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健全人格,掌握扎实的历史学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知识拓展能力,具备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研究能力,能够在中学或其他文教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社会责任感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积累,潍坊学院历史学专业在教学和研究中已经有了一支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热爱本专业和富有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同国内学术界的交流日趋活跃,取得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在质量和数量上不断提高。历史学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专任教师中有兼职硕士生导师5人。专任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结构较为合理,整体优势明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成果突出。近年来,历史学专业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研究项目20多项、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和市社科重点项目30多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世界文化史(双语)被评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承担了潍坊市委市政府重大委托项目《潍坊通史》的编纂任务,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数百篇。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学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近三年,历史学专业30多名学生分别获得“全国高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大赛”“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山东省大学生历史征文大赛”“山东省大学生传统礼仪大赛”等比赛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0多名学生承担了各级各类大学生科学研究或创新创业项目,多名学生公开发表了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潍坊学院历史学专业重视师范类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长期以来一直是潍坊市中学历史教师的摇篮,潍坊市中学历史骨干教师半数以上来自本专业毕业生。近年来,大批毕业生工作在全国历史学教育第一线或其他文教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厚基础、宽知识、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历史学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基础性、加强实践性、突出师范性、培养创新性,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主干课程搭建专业结构和知识体系,拓展课程、实践课程提升能力、拓展素质,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就业面明显拓宽,适应性不断增强。

山东省首届大学生历史征文大赛选手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民俗、民情调研等活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的毕业生结合所学知识和专业特长,选择创业项目和创业模式,走出了自主创业之路。历史学专业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除考取就职当地各类学校外,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考研率稳定在36.5%左右,先后有多名学生考入全国各著名高校。历史学专业是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现代农业文明和海盐文化科研创新团队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团队,以历史学专业学科为主要依托分别建成了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山东省海盐文化研究基地”和“民俗文化学”重点学科,加上以历史学专业学科为重要基础的“北海文化研究院”“历史文化与山东半岛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多个教学研究平台,历史学的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历次学科专业评估中,潍坊学院历史学专业均位居前列。历史是人类总结过去的记录,是人类把握今天、走向未来的向导;历史学探究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揭示社会形态的发展脉络。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可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传承文明、资政辅治,是塑就现代公民意识和素养的必修课程,是汲取历史智慧、发掘文化资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历史学是一个古老的专业,也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专业,热忱欢迎优秀学子们加入,让我们携手同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旅游管理专业

潍坊学院是山东省较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身是昌潍师范专科学校设立的旅游管理专科专业和原渤海大学的礼仪专科专业。年12月,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潍坊学院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年开设专升本旅游管理专业,年成为省内春季招生试点单位。旅游管理专业利用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山东省海盐文化研究基地、民俗文化学重点学科、潍坊旅游经济研究所等平台构建了专业、系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育体系。年,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专业。年,旅游管理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申报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28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积累,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和研究中已经有了一支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富有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3名博士,1名教师具有海外经历的博士。实施双导师制教学,9位教师拥有导游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专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同时吸纳了11名来自五星级酒店、国际、国内旅行社、著名景区行业导师为兼职教师,形成理论与行业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立足基层、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年成功申报3门省级一流本科培育课程,“校企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与对策研究”和“旅游地产开发视角下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探讨”为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9部,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项,参与扶贫项目开展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规划项目等横向课题6项,部分科研成果被省、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采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旅游管理专业利用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以旅游管理、工商管理、民俗学、经济学学科作为依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式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基础和复合素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校企、校校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与国内著名企业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开设“世纪金源”校企合作培养班。与北京威斯汀、喜来登,上海汤臣洲际、锦江、迪士尼乐园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坚持学生中心、突出能力导向,不断拓展多途径多形式完善协调育人机制,夯实“四新建设”时代新人培养路径。

旅游管理专业部分获奖留念

学用结合与完善的协调育人机制是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两大特色优势。优良的学风促使学生不断努力和丰富自我,进取向上。在年考研大军中,旅游管理专业学子捷报频传,其中级旅游管理(专升本)54人,13人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升学率达到24.07%。实践能力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在全国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中连续斩获一等奖8人次,年取得了中餐摆台第一名的优异成绩,4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毕业生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受到旅游景区咨询开发、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商、五星级酒店、旅游行政部门以及高职高专和高校的青睐。就业率达99%,其中自主创业占10%,用人单位美誉度高。产业融合培养人才模式对专业办学产生了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实现了“教、学、业”相融和。

文物与博物馆学

潍坊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于年获批设立,年开始招生。本专业秉承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的办学宗旨,顺应国家和地方文博事业和相关行业发展需要,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努力构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6年来,本专业依托潍坊学院文博研究院、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研究开发基地、山东省海盐文化研究基地、潍坊市博物馆等平台,不断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强化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

GRADUATION

本专业通过引进和培养等形式,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扎实、潜心治学、成果丰硕、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9人;聘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3人担任兼职教授。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梯次结构较为合理,学科优势明显,为本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文博专业教师在先秦竹简、玉册和古文字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引起国内学界反响,山东电视台、潍坊电视台进行了报道。本专业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市厅级科研课题9项、横向课题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山东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10余项。文博专业具有应用历史学的属性,应用性是其特色,也是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从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的办学思路出发,构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行业实际相结合。

依托文博研究院及其他实习实训的教学设施,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现代博物馆管理和展示设计、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与鉴定等综合能力,使学生了解文物鉴定、修缮、保管的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方法,具有对人类文化遗产评价、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拓宽专业口径,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文博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年6月,本专业首批34名毕业生全部毕业,成为山东省首批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8人,其中7人被、名校录取,考取省委组织部选调生3人,另有多人考取公务员、文博事业编、教师编等。至年5月,届本专业毕业生38人,考取研究生12人,其中9人被双一流高校录取,考取省委组织部选调生1名,考研率高达31.5%,就业率达%,受到招研学校、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旅游管理(春季)专业介绍

潍坊学院是山东省较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之一。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科,以旅行社方向为主,年招收旅游管理(酒店方向为主)专科。年12月,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潍坊学院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年开设专升本旅游管理专业,年成为首批省内春季招生试点单位。年,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专业。年,旅游管理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申报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春季)自年开始招生,共招生八届人,现有毕业生人,旅游管理(春季)专业面向大旅游行业(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为特色,培养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适应旅游及相关服务业单位需要的专业素养与管理能力,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实际应用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1

GrainRain

经过28年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积累,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和研究中已经有了一支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富有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3名博士,1名教师具有海外经历的博士。实施双导师制教学,9位教师拥有导游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专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同时吸纳了11名来自五星级酒店、国际、国内旅行社、著名景区行业导师为兼职教师,形成理论与行业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旅游管理专业利用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以旅游管理、工商管理、民俗学、经济学学科作为依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式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基础和复合素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校企、校校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教学突出特色,智慧旅游实验室、旅游管理综合实训中心、全景导游模拟实验室、形体训练教师等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与全国著名旅游企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尽快适应职业要求,打通职业通路奠定基础。实践能力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在全国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中连续斩获一等奖9人次,年取得了全国高等院校专业技能大赛(导游服务)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获得了全国团队奖的优异成绩。

毕业生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受到旅游景区咨询开发、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商、五星级酒店、旅游行政部门以及高职高专和高校的青睐。就业率达99%,其中自主创业占10%,用人单位美誉度高。产业融合培养人才模式对专业办学产生了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实现了“教、学、业”相融和。

JOURNEY

学院/风采

#考研战绩

我院参加本次研究生考试的学子有人,初试成绩超过研考国家线人数为39人,过线率达到37.14%。其中,历史学(师范)专业考研人数共26人,初试成绩超过国家线人数为16人,过线率达到61.5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考研人数共16人,初试成绩超过国家线人数为7人,过线率达到43.75%;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研人数共20人,初试成绩超过国家线人数为9人,过线率达到45.00%;旅游管理专业考研人数共18人,初试成绩超过国家线人数为3人,过线率达到16.67%;旅游管理(专升本)专业考研人数共25人,初试成绩超过国家线人数为4人,过线率达到16.00%

#课外活动

我院学子积极参加学校各种体育文艺赛事

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学习课余两不误,致力于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代优秀大学生,学生不仅在专业创新意识和专业研究能力上不断提高与突破,同时也收获了强劲的体魄与快乐充实的生活。

#志愿风采

GRADUATION

我院组织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形成品牌,“朝阳服务队”的出色表现展现了我院志愿者们蓬勃向上的志愿风采,进一步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引导我院学子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奉献青春,锤炼品格。

#校内荣誉

我院部分荣誉奖项

|#|

我院在团组织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类文化活动中同样尽展风采,表现突出,多次获得了先进团组织,优秀组织等奖项。学生党支部获“潍坊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并被学校确定为“样板党支部”创建示范单位。

#学风建设

我院高度重视院内的学风建设,积极开展各项学风建设工作,如举办最美笔记比赛、粉笔字大赛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学风意识,也积极开展各类学风动员讲座、各专业的专业考察、专业实习等,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到学风建设的活动中来。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育拓展与招生宣传小组

组长:

任怀国

历史学专业负责人:

马焕明

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

徐春波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负责人:

赵瑞军

管理人员:

于国

辅导员:

姚灵忠

院系招生联系

院系联系人:

姚灵忠

(教工号:)

我是潍院人,我在这里庆祝建党周年!

百年图鉴

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献礼建党百年

百年党史百人讲主题微视频党课

往期回顾

设计排版:陶丽萍

编审:马楠

审核:韩永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gf/875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