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看待高等教育领域中各种评价同花顺财

作者简介:阎光才,山东荣成人,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术政策与管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上海

中图分类号:G4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1--04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围绕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如何从传统行政指令的刚性控制转向宏观指导与调控,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有过不少讨论,评价作为调控手段之一,就曾被一而再地提起。但是,至少在当时,人们对究竟评价什么、该如何评价、评价结果怎么用,尤其是评价可能带来什么效应等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人们一度认为,它是实现政府放权、以评价缓解甚至替代行政刚性指令的不二法门。进入90年代中期特别是21世纪之后,在西方世界乃至各类国际组织极为推崇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质量(结果)、效率与问责的整体氛围中,我国也正好搭上这班快车。于是,把质量与绩效评估结果作为政绩业绩考察和公共资源分配依据的效率化取向,迅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的重要方向。从本科教学评估到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从学科评估到各种各类工程、研究与人才项目评估、从教师教学评价到学术水平评价,各种评价项目令人眼花缭乱。与此同时,中外各种民间的大学与学科(排行)评价也顺应市场需求应运而生,每年各种大学排行、自然指数与ESI各类数据竞相出台,已成为各校心态与情绪起伏的晴雨表。

评价结果不仅事关机构与学科的地位和声誉,更关联到其生存与发展空间,因此如今再来审视,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管理手段和工具,毋宁说是一种政治,又是一种文化。简而言之,评价会衍生为权力,它不是传统的刚性行政控制,但其威力却不见得弱于刚性控制;评价会重塑领导风格、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乃至观念和信念,在各种标榜客观、具有可显示度的指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gf/11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