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精选公共性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

公共性: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核心原则1

一、公共行政管理的“公共性”

公共性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原则,一切形式和制度的破立必须围绕这个原则展开,因为“公共性”这个概念所标示的是最为基本的行政理念,是整个行政体系和行政行为模式建构的出发点和原则。

对公共性问题的阐述可以有很多角度,不同学科也有不同的认可。年,美国学者W.威尔逊(WoodrowWilson)发表了著名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成为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象征性标志。在威尔逊看来,行政科学不仅要研究人事问题、预算问题,而且要研究一般的组织与管理问题,他关心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即生产性。威尔逊的行政学思想是建立在政治与行政之间的明显划分的基础上的,这种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在古德诺(FranJ.Goodnow)的著作中得到系统的发挥,公共性成了公共行政学传统的一大重要特征。在此,管理行政就是公共行政,但是,这还只是形式上的公共性,热衷追求的是纯粹管理技术和效率。从公共行政发展趋势来看,人类历史到了这样一个时刻:公共行政形式上的公共性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治理的需求,人们也不再满足公共行政只在形式上拥有公共性,而要求公共性在形式和实质上相统一,更强调公平与参与及同期的政策分析理论中的民主因素等。因此,行政改革下一步的目标必然会朝向更加逼近实质公共性的获得,自觉地去围绕如何增强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问题而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

从公共行政与哲学等角度对“公共性”的内涵进行阐述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第二,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第三,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第四,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因此,公共性从各个方面都构成了现代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核心。

二、我国现行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公共性问题

虽然公共行政在我国的发展只有三十年的时间,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有效的与可行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价值体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从根本上概括和阐述了我国的政党性质与行政机关的工作准则和宗旨。这里的“公”和“民”就是指具有广泛的、普遍意义的社会各个阶层的广大劳动大众,就是公共性的具体表现之一。

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极不均衡,在行政的过程当中,就难免会有一些公共行政人员急功近利地追求GDP,而忘了更为广泛的“公共性”问题;也难免会使一些公共行政人员在追求目标、效率和盲目的遵循上级意图的情况下,而忘记公共权力的归属,这些都必然导致我国公共行政中“公共性”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公务员“公共意识”淡薄,价值取向依然是权力大于责任;“公共性”过于抽象化,政策实施效果扭曲;缺乏问责机制导致公共行政部门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奖惩机制。

三、落实公共性在我国现行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核心原则

公共性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并不是一个新的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谐社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等等,这些提法都是“公共性”在公共行政管理中不同角度的具体体现,问题是如何将其落实在每个公务员的行政执法和公共政策之中,这才是我国现行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一)从制度上建立权责对等的行政模式,树立真正的“公共性”的行政管理理念

1、破除官员干部待遇终身制2、规范与完善行政程序3、建立权责对应、赏罚并举的行政官员问责制

(二)从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强化对公务员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将抽象的“公共性”落实到具体的为人民服务的政策措施中去

相信在我国未来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中公共性会得到进一步落实,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

来源:[1]史明霞.公共性: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核心原则[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4}(05):14-17.为帮助大家提高暑期备考效率研大神特推出暑期强化班课程详情见下方海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zs/8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