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司法局做实六大工程深入推进我

四川新闻网消息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以来,芦山县司法局聚焦群众对法治服务的新需求、新期盼,做实“六大工程”,聚力推出一批法治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切实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实依法治县“稳民心”工程

坚持以法治为根本遵循,以“三定规定”为依据、以岗位设置为基础,在全县各部门、各乡镇(街道)推行依法治县“账图模式”,探索建立基于手机APP、PC终端新载体模式的依法治县“账图模式”暨“云上法治森林”平台,依托依法履职、引导办事依法、畅通监督渠道“三大功能”模块,促使全县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形成“学法律就是学业务,抓法治就是抓规范”的自觉,引导群众“依法办事”、发挥好社会监督作用,助推法治芦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做实法治宣传“入民心”工程

创新开展法治花灯“一域一品”活动,组织律师、花灯传承人等,认真梳理婚姻家庭、禁毒、防电信诈骗等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采用生动夸张的动作、通俗易懂的方言,以“花脸哥”与“幺妹儿”你问我答的“跩花灯”形式,将法治宣传融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山花灯,推动“非遗文化”与“法治宣传”有机融合,让法治宣传随着文化一起下乡,让群众在享受文化生活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教育整顿以来,共推出《说唱民法典》等花灯法治节目21个。

做实法律服务“暖民心”工程

加快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因地制宜,在乡村振兴示范点、产业发展集中区等重点区域建立“三室合一”的差异化法治工作站,以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的方式推动法治服务向基层一线延伸。创新建立“法治村官”制度,选派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挂任村党组织副书记、村主任助理,在乡村人口集中点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公示栏,打通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教育整顿以来,为全县33个村(社区)全覆盖配备“法治村官”,深入开展依法治理活动余次。

做实人民调解“顺民心”工程

建立人民调解“劝调”机制,持续深化“1+4+X”劝慰机制和县、乡、村、组“四级联调”机制,加强人民调解员培训,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组织司法所、全县各人民调解组织深入田间地头,走进企业、工地,全面排查安全风险隐患,及时掌握纠纷隐患苗头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教育整顿以来,组织全县人民调解员开展集中培训1次,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件,调解成功件,成功率为98.52%。

做实法律会诊“舒民心”工程

组建由局机关领导、律师、法律明白人、法治村官、法律工作者组成的“5个1”法律服务专班,深入各乡镇开展“法律服务便民日”活动,实行“法律预约+送法上门”服务模式,由司法所提前三天对外公开“法律服务便民日”活动时间,采取集中宣传、定点接访的方式为群众开展“法律会诊”,为群众化解一批矛盾纠纷,解答一批法律问题,受理一批法律事务,切实满足农村法律服务需求。教育整顿以来,共开展“法律服务便民日”活动2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余人次。

做实服务营商“惠民心”工程

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法治宣传活动,组织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企业开展“大走访大服务”活动,收集汇总企业突出法律问题,为企业建立涉企矛盾纠纷化解台账、法治体检台账和法治服务台账“三本台账”,为企业“量身定做”法律意见和建议,将法律保护关口前移,帮助企业有效预防、化解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同时,制发《致全县企业一封信》,走访了解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无受到行政执法乱作为、不作为,拓宽企业投诉反馈渠道,持续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教育整顿以来,深入企业开展个性化普法宣传20余次,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普查和体检”余人次,帮助企业化解纠纷10余起。(芦山县委宣传部供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zs/121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