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考研348文博
首都师范大学
文物与博物馆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二)
③文博综合
23考研学校指定教材为:
《中国考古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考古学概论》(第二版),《考古学概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
《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
首都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费1.25万元/生/年,学制为3年。
近三年来看,首师大文博只要进了复试的同学,都被录取了,没有刷人。
没有歧视本科学历的情况,据了解,首师大文博每年都有二三本的同学成功上岸,而且大部分都是。博物馆方向是报考人数最多的,文物保护方向,对于跨专业的文科生来说会比较吃力,因为会涉及一些理科的物理化学知识,文科生慎报文物保护。
首师大的题目难度,适中,大部分答案在参考书中都能找到。题型设置基本上是考古学和博物馆一半一半。发散类题型不多没有那么多灵活性开放性题目,基本答案书中都有。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真题
科目名称:文博综合
满分:分时间: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80分)
1、金石学
2、地层学
3、大荔人
4、汉代铜镜
5、博物馆藏品
6、卢浮宫
7、观众调查
8、ICOM
二、简答题(每题30分,共分)
1、简述良渚文化的特征。
2、简述辽墓的类型与分期。
3、简述藏品保护的基本原则。
4、简述目前博物馆展示领域的新技术应用。
三、论述题(每题50分,共分)
1、试论商代陶器的分期特征。
2、试论21世纪博物馆发展趋向中的新理论。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一:论述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与夏文化探索的关系
(1)关于二里头文化与夏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究竟是全部属于夏文化还是部分属于夏文化。按照前一种观点,则二里头文化就是夏代文化,而后一种观点则认为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夏代文化,三、四期是商代文化,也就是说,二里头文化是分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前期是夏代文化,后期是商代文化。
(2)认为二里头文化部分属夏代文化的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夏代文化,三、四则为商代文化。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虽有延续发展的一面也有差异变化的一面,特别是第三期出现了一组与二里岗期商文化代表性器物相同或相近的器物,至第四期已表现出融合和取代一、二期原有器物群的趋势,因此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应属早商文化。这样,比商代略早又区别于商文化的二里头一、二期文化才是夏文化。
(3)认为二里头文化全部属于夏代文化的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是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早商文化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分布范围广。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在年代上是互相衔接的,在文化面貌上有其自成一系的独特风格,因此一至四期全属一种文化。从年代、地理、文化特征、文化来源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五个方面进行考察,二里头文化就是夏王朝所属的考古学文化,即夏文化。
(4)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探索夏代文化应上溯至龙山文化,而河南龙山文化中王湾类型与二里头文化间存在继承关系,测定年代数据表明其在夏代文化纪年内。甚至还有人认为登封王城岗遗址可能就是禹都阳城。
(5)此外,根据以上观点,学术界对二里头遗址也有两种看法,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发现的宫城是商都.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毫。“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例题二:汉代画像石内容分布与雕刻技法
1.画像石墓集中分布于鲁南、苏北、河南南阳和陕北地区,四川、云南、浙江等地也有少量发现。
(1)鲁南、苏北地区
鲁南、苏北,以及邻近的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连成一片,是汉代画像石幕分布最广的一个地区。山东画像石墓源于当地的画像石椁墓。西汉中晚期,山东地区流行画像石椁墓,画像以阴线刻于石椁板上,内容都很简单,有门阙、人物、树木和装饰花纹,以竖穴单椁为主。晚期画像内容稍见丰富,乐舞、狩猎和神兽都见于画面,多见并置的双椁、三椁墓。
西汉晚期,该区出现了真正的画像石墓,以石材砌筑,分前后室,但画像简单,只有穿璧纹、龙形图案等。新莽至东汉时期,石椁墓减少,使用石室和砖石混合的画像墓,以竖穴墓道的洞室墓为主要形式,墓室多为前后两室的洞室,平面呈凸字形。画像技法除使用阴线刻,还开始出现剔地浅浮雕,画像题材丰富,并且根据内容安排在墓室的不同位置。
东汉中晚期是画像石墓的兴盛时期,本期还流行砖石混筑的多室画像石墓画像内容也更加丰富,除前期出现的装饰图案,还有历史故事、宴饮、狩猎等。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画像,鲁南苏北一区较多地出现纺织、农耕画像和体现儒家思想的历史故事。
(2)河南南阳和鄂北地区
河南南阳以及与之相邻的湖北北部地区在汉代南阳郡范围内,这里是汉代画像石墓又一集中分布的地区。画像石墓全为洞室结构,有石室墓和砖石混筑墓,墓室的空间布局和墓室顶部形式多样。
东汉晚期画像石墓虽然雕刻的技法有所精进,多用减地平面浅浮雕,但内容简单,多见门吏、铺首和一些装饰性的花纹图案。南阳和鄂北地区画像石上大多为驱害辟邪、神兽鬼怪等题材,是楚地巫文化的反映。
(3)陕北和晋北地区
陕北和晋西北连为一区,在汉代上郡和西河郡的辖地,画像石墓分布地域集中。由于当地盛产砂岩,以红色砂岩为画像石材是该区画像石的一大特色。该区东汉画像石墓以砖石混筑为主,墓壁、墓顶用砖,墓门和墓室的门用石。有少量的纯石室墓。
该区画像石雕刻技法流行减地平面浅浮雕,细部很少用阴刻线而是施以彩绘。内容多为农耕、涉猎等生产题材,又有许多神话传说。另外,该区纪年画像石发现得较多,也为画像石墓年代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高频知识点、高频真题分析
一、简述良渚文化特点
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1)年代为约公元前3-前年。
(2)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的苏南、浙北和上海地区。重要遗址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埝、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安溪瑶山、吴兴钱山漾等。
(3)经济生活方式以种植水稻为主,稻作农业发达,出土了粳稻和籼稻的实物遗存,还在浙江湖州钱山漾等地发现有花生、蚕豆、芝麻、葫芦、毛核桃、甜瓜子等植物籽实,饲养猪、鸡等,兼有渔猎。另有不少竹编织物、草编织物和丝麻织品,丝织品的出现,说明中国在四五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养蚕织娟,是世界上养蚕织娟最早的国家。
(4)陶器以泥质黑皮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兼有手制和模制,部分经打磨,胎壁薄而匀称,器形以圈足器和三足器最多,纹饰以弦纹、划纹、附加堆纹、镂空等为主,镂空以圆形和三角形为主。器形以圈足器、二足器为主,有少量平底器。具体器形有贯耳壶、高颈壶、竹节状高柄豆、圈足盘、带流宽把杯等。
(5)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石器通体磨光,制作精致,棱脊分明。穿孔技术发达,普遍用管钻法,器形有(有肩)穿孔石斧、有段石锛、有柄石刀、穿孔石犁、石镞、石镰等。
(6)制玉工艺发达,在当时各原始文化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史前时代的制玉中心:在大型贵族墓葬和祭坛遗址中发现玉器种类在20种以上,以礼玉为主,有钺、琮、璧、瑗等,上有精美的纹饰,如饕餮纹、云雷纹、鸟纹等,主题图像是具有神灵崇拜含义的神人兽面复合像(“神徽”)。《周礼》:“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琮以敛尸”。说明这些玉器有原始时代的“礼器”性质。总之,一般认为,在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原始氏族制度瓦解,并向文明时代过渡。甚至有学者认为已处在酋邦或古国,处在中国古文明的始创时期。
二、博物馆藏品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关系
藏品管理从字面上讲有“管”和“理”两方面的含义。
藏品管理的“管”,是指博物馆对藏品所进行的保藏和保护,以便长期保存。
它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藏品作为国家和民族文化财产的保藏,二是为使藏品永久存在而进行的藏品保护。
品管理的“理”,是指博物馆对藏品所进行的整理和研究,以便于提供使用。
它也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对“内”的,指保管人员为使自己的“管”的工作能做得更好、更科学而进行的一系列整理和研究工作,以利于更好地保藏和保护藏品。另一方面是对“外”的,指保管人员为博物馆内其他部门和馆外的社会各界利用藏品提供方便服务所做的工作,以利于更好地发挥藏品作用,包括鉴定真伪,判定年代、产地,检测质地,详细的分类、编目,合理的排架,公开出版藏品目录和图录,等等。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实现其收藏机构职能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博物馆对藏品进行保藏、保养、保护、整理、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藏品的永久保存,并为提供利用创造方便条件。
藏品管理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包括接收、鉴选、分类、定级、登帐、编目、建档、藏品排架、提用、注销、统计等项任务和内容。
①在藏品管理过程中首先是藏品接收,藏品接收是由保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按入馆凭证或清册对文物、标本等物件进行核收。是博物馆保管部门进行藏品管理工作的开头,也是征集工作的结尾。
②其次是藏品登记,藏品登记是妥善保管以及全部科学管理的关键,是检查藏品数量和质量的根据,也是国家文化财产保管的法律依据。藏品登记要建立起一套完整、准确的藏品登记账簿,这包括:藏品登记簿、藏品分类登记簿、参考品总登记簿、借出品登记簿,以及复制品登记簿,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藏品总登记簿。
③然后是藏品分类,藏品分类是指按一定的分类方法,把具有同一特征的藏品聚集在一起,不具有这一特征的区别出去、另行分类。藏品分类是藏品科学管理、整理研究和提供的中心环节。
④藏品入库是根据鉴选意见,把经过总账登记的博物馆藏品,根据分类结果,分别入库庋藏的工作。为保障藏品安全和妥善保管,藏品入库一定要以入库凭证为依据,办理好交接手续。
⑤藏品编目即编制藏品目录。是指根据藏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及其外观与实质,加以概述,写出卡片,进行综合和专题分类,编制成不同类型的目录。
⑥藏品统计即对藏品实行计量化管理,通过准确的数字来全面反映藏品的实际情况。藏品统计应制定统一的统计表格,按照表格要求,收集和积累原始数据,经过计算汇总,查对核实后,再认真地逐项填写。统计数字要求准确无误,原始数据要求经常收集、长期积累、全面系统地进行。统计所采用的计算单位也要统计、标准化。
⑦藏品建档包括每件藏品有关的历史资料、鉴定记录、修复记录、使用记录、研究著录,以及照片、拓片、器物绘图、检验报告等。
⑧藏品注销是指对因各种原因已不属于本馆藏品者,通过一定程序在藏品总登记账上加以注明,予以销账的工作。
⑨藏品备案是国有博物馆藏品档案的建档部门将已经整理归卷的各种档案卷宗和涉及藏品出库、出境等工作内容的相关文件材料,依照相关要求向上一级行政管理。
三、列鼎制度:
又称用鼎制度。
所谓“列鼎”,是指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
这种用鼎制度最早萌芽于西周早期。商代虽然用鼎随葬,但无规律。西周中期时用鼎制度趋于成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用鼎制度最盛行。鼎以及伴随其它铜器如簋等,往往成套组合出现九鼎八簋等,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礼器是贵族的专利品。至春秋晚期发生变化,越礼现象出现,列鼎制度遭到破坏。周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往往用鼎豆或鼎豆壶取代鼎簋结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yq/11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