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论文式经验贴论成绩形成机制与过程
寻真
编辑
雨上
22级新传考研交流4群:
22级拖鞋哥二战
目录
前言:对两种错误观点的批判
一.成绩情况与个人背景介绍
二.考情分析与相关数据统计
三.学习过程的一般结构与要素
四.成绩形成机制:学习即重复
五.外语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六.政治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七.理论类科目学习的规律与方法
八.实务类科目学习的规律与方法
九.总结:“道”与“术”之辩
00
前言:对两种错误观点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规律是物质运动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尊重规律,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规律,实践活动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考研作为一场选拔性考试,其备战过程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规律。唯有研究和发现其规律性,并以此为基础,指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加以落实,才能形成相对理想的成绩。
但是,在实际的考研备战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错误观点,以下列举部分:
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拼命努力,就能有好成绩”,姑且称之为“努力决定论”。这种观点是一种夸大了个人努力的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客观来说,考研备战的过程是一个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各个要素的交互作用共同组成了结果,而所谓“努力”——姑且理解为“对学习的投入时长”,只是其中的要素之一。
从逻辑的角度上来说,“努力”只是成绩形成机制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单纯的个人努力之外,其他更重要的要素会发挥很大作用。另外,从横向对比的角度而言,人的精力是有上限的,大部分考生的投入程度也没有系统性的差别,换句话说,“大家都在努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成绩的形成呢?这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
另一种观点认为,考研或者其他类似考试,不过是人天赋的检测,是否能够成功,从考试备战开始之前就已经决定,姑且称之为“天赋决定论”。
实事求是地说,天赋本身在作为一个系统的考研备战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但天赋本身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实际的成绩,一个知名的案例,就是“泯然众人矣”的方仲永,只有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才能开发、激活、释放所谓的天赋。
此外,至少在现阶段,天赋本身的权重并不大,因为考研试题本身并不完全是偏、难、怪的内容,更大多数的内容都是相对基础、有规律可循的,至少,在读到博士之前,是否具备天赋,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指标。
综上,“天赋决定论”和“努力决定论”都是片面、错误的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归根结底是幼稚的、情绪化的,它们并不能为实际的备战过程带来有益的指导。许多人在出了问题、遇到挫折之后,习惯于以此为借口为自己的错误开脱,这并不是一种妥当的做法。
如开头所说,唯有尊重和利用规律,制定合理的计划,才能实现成绩的进步。而对于学习过程、成绩形成机制、过程管控的规律、方法、原则的探讨,正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旗帜鲜明地坚持如下态度——在学习过程及其方法探讨中,任何情绪化的倾向都是无意义且有害的,应最大限度予以排除。只有依靠纯粹、冷静的理性,才能真正发现其中的规律。
01
成绩情况与个人背景介绍
01
成绩情况
报考目标院校及专业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学术型硕士),计划录取8人。
初试成绩分,其中:政治78分,英语一73分,新闻传播理论分,新闻传播实务分,排名第6名。复试成绩79.6分,排名第6名。进入拟录取名单。
02
个人背景介绍
出生于河北省,普通工人家庭出身。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韩国语言文学专业,年6月毕业,年7月至年3月就职于中国海外集团济南公司,任项目执行策划。
在校期间曾担任班级和学生会干部,参与多项省级、校级活动并获得多个奖项,在职期间负责市场数据等工作,有一定原创性贡献并获得入职培训优秀学员奖。
本次考研为同校跨专业考研,此前并无任何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无相关专业和岗位的实习实践经历,对专业本身的信息也并不了解,同时,因为本科是小语种专业,故在外语方面,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但高中期间为文科生,政治、历史成绩较好,且在工作期间接触过一些相关文献,故思想政治学科基础较好。
之所以选择新闻传播作为目标专业,是基于如下考量:在最初的专业备选名单中,包括以下选项——经管、政治学、法学、文学、外语(本专业)、新传。我个人的偏好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
文学、历史、哲学等的纯文科专业就业形势不佳,且容易“埋头故纸堆”,缺乏对现实生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yj/7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