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介7从标准化到差异化学校质量
以下文章来源于《教育科学》年第2期,转载已获杂志授权。
推荐导读论文提出优质学校理想是学校质量评价目标确立的依据,进而分析了两种优质学校理想的价值预设、各自反映的优质学校观及相对应的学校质量评价目标。
一些教育机构和相关学者对“优质学校”特征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一种无差别的优质学校理想,背后存在着相同的价值预设。这种价值预设倾向于认为:(1)所有学校都是无差别的学校;(2)无差别的学校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学校质量是无差别的;(3)以无差别的学校质量作为前提,所有学校追求的“优质学校”理想同样也是无差别的;(4)无差别的“优质学校”理想决定了学校质量评价目标也是无差别的。这种优质学校理想实质上是一种“标准化优质学校观”,而相应的学校质量评价目标则是一种“标准化目标”。
“标准化目标”宣称一种目标可以适用于所有学校,在学校质量评价实践中多见于传统的外部评价。纵观学校质量传统外部评价所依据的“标准化目标”,它反映了给定、绩效、规范等基本价值取向。尽管传统的学校质量外部评价采用的“标准化目标”在保障大部分学校质量方面能够达到国家与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最低要求,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这种评价目标亦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标准化目标”导致的学校质量异化,如学校质量的同质化、表面化和功利化现象。
与此相反,有差别的优质学校理想主张,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各自的优质学校理想是存在差异的,但是这些存在差异的理想背后亦存在共同的价值预设。这种价值预设倾向于认为:(1)所有学校都是存在差异的;(2)由于学校差异的存在,不同学校的学校质量同样存在差异;(3)以存在差异的学校质量为前提,不同学校持有的“优质学校”理想必然存在差异;(4)存在差异的“优质学校”理想决定了学校质量评价目标也是存在差异的。这种“优质学校”理想实质上是一种“差异化优质学校观”,而相应的学校质量评价目标也是一种“差异化目标”。
“差异化目标”适用于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具有建构、综合、发展等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差异化目标”亦具备“标准化目标”所欠缺的一些优势。譬如,“差异化目标”强调学校质量的个性与特色,保证学校质量的公平与公正和实现学校质量的进阶式发展。
摘要:学校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校提升学校质量水平进而成为优质学校。因此,优质学校理想就成为学校质量评价目标的确立依据。对优质学校理想的不同理解导致学校质量评价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目标形态,即标准化目标和差异化目标。标准化目标体现了给定、绩效、规范的取向。它存在的缺陷促使学校质量评价目标出现从标准化向差异化的观念转移。差异化目标体现了建构、综合、发展的取向。与标准化目标相比,差异化目标拥有强调个性与特色、保证公平与公正、实现进阶式发展的优势。关键词:学校质量评价;评价目标;标准化;差异化;观念转移作者简介:苏启敏,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海涛,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教授学校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的简称,意指学校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达到学校教育目的的程度。学校质量评价则是特定评价主体对学校质量的整体或部分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这一活动必须依靠评价目标的指引方能开展。在学校质量评价实践中,评价目标是特定评价主体对学校质量应该达到何种水平的设想,能够确保评价不偏离其所限定的方向。学校质量评价目标源于学校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即通过学校质量评价使学校质量达到卓越水平从而使学校成为优质学校。
一、优质学校理想:
学校质量评价目标的确立依据
优质学校在学校质量评价领域中具有实然与应然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相对于普通学校、薄弱学校而言,学校质量水平更高的学校,这种学校就是在实然状态下的优质学校;第二种含义是指优质学校、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都期望通过学校质量评价,成为学校质量水平优异的学校,这种学校质量的理想就是在应然状态下的“优质学校”。不管是薄弱学校、普通学校还是优质学校,它们实施学校质量评价的初衷都是一致的:就是逐步使学校从非优质学校发展为优质学校,使优质学校发展为更优质学校。这也是学校运用评价手段监控或改进学校质量的根本动机。可见,成为优质学校是学校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
可是,如果事先并不清楚“优质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借助学校质量评价使学校成为优质学校自然也无从谈起。只有明确了优质学校的理想形象,才有可能进一步明确学校质量评价目标,继而通过学校质量评价提升学校质量,从而实现向优质学校理想的逼近。所以优质学校理想又是学校质量评价目标的确立依据。
年至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与芝加哥大学全国鉴定研究中心合作,先后在纽约等7个城市对所高中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确定了7个城市中96所优质学校的范例,并总结出这些优质学校共有的特点:(1)学业标准高,鼓励所有学生都选修那些把他们引向成功之路的课程;(2)基础课程能使毕业生达到大学本科的入学要求;(3)高水平的教师不仅具有任教学科的知识,并且乐于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4)向新教师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感到学校领导对他们的支持,避免由于负担过重而导致中途离职;(5)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6)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7)高出勤率。[1]
与此同时,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正式发表了《优质学校教育——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七号报告书》。该报告书对优质学校教育的特征做了详细的归纳:“优质学校教育包括:(1)在明确的问责制度下,以有效率和具成本效益的方法,达到社会对优质学校教育的期望,满足社会的需求;(2)在各教育范畴追求卓越;(3)前线教育工作者可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满足个别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4)多元化的教育体制,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选择。”[2]
除了教育机构和组织对“优质学校”特征的经典描述,也有学者谈到了“优质学校”的基本内涵。马云鹏认为优质学校的内涵包含相互递进的三个层次:一是结果层次;二是能力层次;三是文化层次。首先,结果层次的优质学校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指向的是学校教育的“产出”。其次,能力层次的优质学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yj/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