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科话成长医路前行,做患者的贴心人,医

                            

人物故事

肺科话成长

在院党委的统筹布局下,我们拟分批次推出院内各层级各条线的获批人才项目得主的报道。他们在业界医院一代代青年医学人才以之为榜样,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各个领域努力奋斗。

苏春霞,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肿瘤科行政副主任。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年世界肺癌大会秘书、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委会副主委、CSCO转化专委会副秘书长、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上海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主攻肺癌精准靶向、免疫治疗及耐药机制与对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科委及申康三年行动计划等十余项课题。主编/主译专著6部,包括《肺癌的免疫治疗新进展》、《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手册——肺癌篇》、《肺癌患者康复指导手册》等。在TheLancetRespiratoryMedicine,JournalofThoracicOncology,NPJPrecisOncol,TheEuropeanJournalofCanc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优秀杰出青年医师,上海卫生系统青年五四奖章,国之名医优秀风范,“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肺癌领域“优秀典范”。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二等奖,上海市创新教育二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七),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四)。

-01-

「医患同心,共战肺癌」

苏春霞于年攻读苏州大学肿瘤学,是依托于医院培养的研究生,年毕业后留院工作至今,亲眼见证了肺癌治疗方案的变迁,肺癌的内科治疗从过去只有化疗,到迭代出现的各类靶向药物以及年中国开启了免疫治疗的元年。她曾收治一位年仅28岁的女性患者,发现时已有肝、骨远处转移,病理穿刺结果为低分化腺癌,遗憾的是没有检测到有基因突变。如何能够尽可能延长她的生命呢?在和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了病情和治疗方案后,病人很快从“为什么是我”的情绪中走了出来,愿意积极配合一切治疗方案。当时正值免疫临床研究开展中,家属态度非常坚定地告诉苏医生,他们信任她,愿意尝试一切可能的治疗方案,搏一搏即使失败了也绝不后悔。

病人的信任给予了医生更加坚实的力量,在参加临床研究接受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结果是可喜的,在治疗一年半内,患者的肿瘤控制稳定,回归正常生活中。其实医者的治疗过程,有时候并不仅仅是单向的帮助,也是双向的奔赴。

随着药物选择越来越多,苏医生的门诊看到很多晚期肺癌长期存活的患者,许多在苏医生这里看病的患者都感觉自己很幸运,一位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说:

“恶性肿瘤对于每个家庭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人人都期待得到及时的帮助和专业的救治,但毕竟医护人员的精力时间都很有限,在苏医生这里3年多,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医者仁心,苏医生真的是一个在用心为病人和家属做事的好医生,作为患者家属遇到一位仁心仁术的专业医生是十分幸运的。”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写评价。谢谢苏医生近5年来对我的治疗帮助,虽然期间病情也有反复进展,但在苏医生治疗方案的指导下,都能有所缓解。除了药物治疗,她不断给予我心理暗示,提高我战胜疾病的信心,每次看过苏医生门诊后,心理会有一种完全释放的感觉,让我有能力与癌共舞,这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做你的病人真的很幸运!”

肺癌的治疗在过去二十年发展日新月异。医院肿瘤科团队,在导师周彩存教授的带领下牵头开展肺癌治疗靶点挖掘及临床转化研究,肺癌的早诊率从69%提高至95%,分子检测帮助95%晚期肺癌患者找到驱动基因,医院治疗方案引领下,获得了长期生存的机会。而每个患者所在地域、医保覆盖、家庭经济背景、个人需求等情况都不尽相同,诊断明确后,治疗方案并不是唯一的,苏春霞会带领下级医生和患者进行详细充分地沟通,寻求最适合的方案,同时,苏医生定期参加志愿者活动,对一些参加临床研究或者特殊用药患者采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对患者开展全程治疗中全方位的照护。

-02-

「教学相长

做医教研的有心人」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苏春霞师从周彩存教授对于肺癌诊疗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而研究生毕业后,也在医院开始了十余年的医、教、研三栖全面发展的执医生涯。

苏春霞任肿瘤科的行政副主任、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负责肿瘤科教学科研工作;负责指导培养青年医师/进修医生,承担同济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课程的工作,并编写了《肺癌的免疫治疗新进展》、《免疫治疗(中文翻译版)》、《肺部肿瘤学》等专著。苏春霞在培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上成为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格外注重研究生的教育,以身作则,在临床、科研及世界观等多角度培养学生,以培养新时代下的优秀临床医生为准则,悉心培养了硕士、博士若干名,课题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上海市抗癌协会雏鹰计划,获得优秀同济大学毕业生等。

谈起科研,苏春霞认为自己科研的起点在于兴趣,记得年9月第一次来到医院与导师周彩存教授见面的时候,周教授第一句话说,“做医学研究生还是需要先做好科研的,你先去实验室吧。”这句话受益终生,其实科研的灵感来自于临床问题。对某个临床问题比较感兴趣,顺着这个问题寻求思路,去实验室验证。实验室转化出来的成果应用于临床,给予更多患者生命的希望,造福更多的人,形成一个良性回环,这些带给她的成就感比单单治疗某个患者要更加强烈,这也是临床转化研究所带来的乐趣。

科研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面对科研道路的拦路虎,苏春霞表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有很多可以合作的空间和拓展的科研方向,比如我们和国际IASLC(国际肺癌协作组织)、MSKCC(医院)等肿瘤学大咖们,国内其他大学及基础转化领域、免疫基础等专家合作,利用业余时间线上沟通,建立并完善国际交流和全国多中心MDT平台,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碰到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医院肿瘤科迅速发展,在临床转化研究方面做得更快更好,把更多的证据提供到指南中,苏春霞连续两年参加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肺癌部分及肺毒性执笔。苏春霞带领团队在肺癌免疫治疗标志物方面及肺毒性方面做了不少临床和转化研究,她牵头全国多中心的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以及生物标志物的大型临床及转化研究,部分研究结果写入到了CSCO指南中,用于指导我国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及肺毒性的处理。

-03-

「国际交流

向世界展示“中国速度”」

苏春霞在年获得了IASLC的mentorshipaward,至英国皇家马斯顿大学访学,导师MaryObrien教授带她参加一次欧洲肺癌会议,进行交流学习过程中她发现,欧洲国家的肺癌诊疗通路要远远慢于我们,他们从诊断到治疗需要花费14天到1个月的时间。而她所在的医院肿瘤科,在周彩存教授的带领下,只需要4天。在时任欧洲癌症官方EJC杂志肺癌主编MaryObrien教授的邀请下,苏春霞把医院肺癌诊疗通路的具体情况描述了出来,并发表在了EJC杂志,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了“中国速度”。对此,苏春霞谈到:“我们中国的肺癌界医生其实做了不少事情,但国际上不一定清楚我们的发展情况。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需要把我们已经做到的事情落笔写下来,发表出去”。苏春霞多年来和国际专家保持良好的沟通,其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肺癌会议上展示,也因为成为了年世界肺癌大会的秘书,在此次肺癌大会上传递了关于亚洲女性罹患肺癌基因易感性的报告,获得与会专家一致好评。

-04-

「不忘初心,医路前行」

悬壶济世的理想并没有被忙碌的工作日常所磨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扎根群众这片肥沃土壤。肺癌发病率高,医院就诊人数多,周转率快,对患者心理的疏导和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的宣教就难以做到很细致。这时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以后,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医院应运而出组建了一只志愿者团队,苏春霞是其中的成员之一,这条暖心医疗路,苏春霞一走就坚持了好多年。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志愿者跟踪随访的人员,他们由于获得了更多的心理上的支持,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医院人手有限,受益的人数也受到较大限制,苏春霞呼吁更多的人能加入这支队伍,多方面多层次的和肺癌患者沟通。人与人的沟通很奇妙,有时在细节方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yj/1224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