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新知校友张桐专著论文
作者介绍
张桐,男,宁夏彭阳人。至年,本硕博就读于我院行政管理学系。现任教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治理结构与治理话语。在《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评论》、《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独著《治理的中心—边缘结构》(南京大学出版社,),合著《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
《治理的中心—边缘结构》著作简介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治理结构及其转型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大研究议题。但是,现有的以“治理结构”为名的研究通常采用两种取向,要么将其与治理议题本身相混同,要么在实际的分析中走向还原论,而没能采取真正的结构视角,也很少提出简明的结构称呼。
本书基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历史框架分析指出,前工业社会的治理结构是一种“立体结构”,工业社会的治理结构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而在未来的治理变革中,我们需要破解中心—边缘结构,走向多元治理主体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这将是一种既无中心也无边缘的网络形态。此外,“中心—边缘”——作为一种分析概念、视角或框架——已经在国际关系、区域发展、组织管理、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哲学、文化等众多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使用、应用或探讨,而在国家治理或社会治理领域中却很少得到系统性的讨论。本书也是这方面的一次学术尝试。
近期代表性论文
张桐:西方治理话语中的“发展中国家”概念:基于世界银行的考察,《公共管理评论》年第1期。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country)一词是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中最为基础和流行的概念之一。但是,就其作为西方治理话语的一个基本组成来看,这一概念的客观性表象背后是否存在着西方国家的某些话语霸权或意识形态成分,是否包含了西方社会关于国家发展与全球秩序的特殊观念与主张,则是一个值得——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探讨的问题。考察这一概念在西方治理话语中的内涵及其流变,对于研判中西话语的差异、梳理自身话语以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世界银行——声称其目标是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世界银行官方文件的文本考察来理解“发展中国家”及相关话语的历史变迁。
研究发现,世界银行话语中的“发展中国家”概念历史大致可分为“混杂多重因素的明确标签—暗含西方话语的流行概念—尝试抛弃概念的话语调整”三个阶段:年至年,“发展中国家”是世界银行对全球国家或地区进行划分时产生的一个明确的分类组别,但这一时期世界银行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像这一语词本身所预示的那样是一个纯粹的经济概念,而更像是某种政治概念,或者一个复杂的混合概念,它混杂了政治考量、经济偏好、地理因素等多重要素;年至年,世界银行依据人均收入制定了新的分类体系,作为一个专门组别的“发展中国家”标签从中消失,但在实际应用中,世界银行却将新体系中的低收入与中等收入国家统称为“发展中国家”,由此产生的众多指标、数据和报告使“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广为流行并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尽管世界银行曾多次对“发展中国家”的概念使用做出了公开声明和提醒,其背后却暗含了关于国家发展、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西方观点;年前后,世界银行在一些场合公开表示将尝试逐步放弃“发展中国家”概念,但其为此给出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日益趋同”、“发展中国家内部日益趋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所有国家确立了共同目标”等理由却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尚无法确定第三阶段将持续的时间和结果,也许世界银行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一致,即要么继续依循旧例广泛使用这一概念(但会对概念做进一步的注解),或者找到新的替代性概念话语,也许相关的概念争论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无论如何,明确提出抛弃概念的主张和尝试都反映了世界银行对相关概念的重新思考,反映了西方社会希望对既有治理话语做出调整的尝试。深入解析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西方社会对“发展中国家”等全球治理的基础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进而更有效地对既有话语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jy/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