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校本部本科学院介绍

云南农业大学校本部本科学院介绍

云南农业大学有校本部和五华校区、普洱校区、西双版纳校区,占地面积亩,校舍面积65.3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全日制在校生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人,各类留学生近人;在职教职工人,其中高级职称余人;下设22个学院;8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

学校共设有22个学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前身为始建于年的云南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是云南农业大学办学最早的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其中正高职29人,副高职35人,中职22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4.6%。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2人;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4人;云岭学者1人;云岭高端外国专家1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8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3人;云南省“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一批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荷兰学成归来的博士、硕士及访问学者正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学院现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植物学、药用植物资源等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作物和种业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农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一流专业)、生物技术(国家特色专业、一流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5个本专科专业。在校学生人,其中博士生54人、硕士生人、本科生人。

学院依靠自身雄厚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科研和教学条件,加强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和积极开展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学院教师在搞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目前,学院在滇型杂交水稻研究、特种玉米品种选育、甘蔗腋芽快繁、薯类及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学院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在“云南省百亿斤增粮工程”、校县合作“3+3”联合行动、富民兴滇科技服务中,学院积极组织业务精、能力强的教授、博士参与到各项目中,为云南省粮食安全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创办于年,至今已有70年的办学历史。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23人、副高级职称25人,具有博士学位44人、硕士学位31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全院教职工的94.94%;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

学院设有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草业科学、蜂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省级重点专业,蜂学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特色专业);拥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畜牧学、草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草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草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6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草学)、1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植物与动物科学),是云南唯一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的畜牧业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毕业生预就业基地各20余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48人;有云岭学者、云岭教学名师、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与国、内外多所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多家国内知名农牧企业在学院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金。

学院长期立足云南独特丰富的高原特色牧业和草业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已成为引领云南牧业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先后获准立项国家及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3项,承担各类教改项目30余项。年来,出版教材及专著50余部;申报获准国家及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余项,累计经费达2.2亿余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5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发掘与新品种(系)培育、高原动物低氧适应机制研究、牧草种质资源评价与发掘利用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办学70年来,学院累计为社会培养了1万余名毕业生,为云南边疆民族人才培养及本土畜牧业人才整体素质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所取得的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为高原特色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引领。

动物医学院

动物医学院始建于年,前身为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年从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分出后独立成院。学院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与积淀,围绕需求,形成了特色方向分布合理、区域特点优势突出的学科。拥有畜禽健康养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基础兽医学、兽医公共卫生学4个学术硕士授权点和1个兽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依托学校与云南省农业厅共建云南省动物疫病控制中心1个。学科有专任教师66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23人;云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个,云南省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高校创新团队3个,云岭学者1人,云南省产业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共3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人,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1人。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9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省部厅级科研项目51项,横向课题31项,累计科研经费多万元。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授权专利42项,成果转让7项,在Science、Cell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60篇,编写专著及教材9部。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学生人,硕士研究生人。学院立足中国边境不可替代的动物疫病复杂多样性,围绕云南及邻国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跨境动物主要病毒病、多民族地区人兽共患病为研究对象,面向西南,辐射东南亚,着力解决云南高原特色养殖业中兽医公共卫生相关问题,利用动物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开展人类重大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研究优势和特色。

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保护学院是一个集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为一体的科研教学型学院。学院源于年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植物保护教研组,年成立植物保护系,1年改系设院成立植物保护学院。

学院下设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和植物检疫学4个系,建有1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国家级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等4个本科生教学实践基地及1个国家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学院目前拥有“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法国际联合实验室”“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东南亚薯类作物科研与培训中心、“云南省农作物抗性鉴定站”“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联合培育基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植物保护领域院士工作站、教学名师工作室等教学科研平台;设有植物保护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现有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各1个,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入侵生物学、植物营养与病害控制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入侵生物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有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学院有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方向)、森林保护3个本科专业。现有学生人,其中,本科生人,硕士研究生人,博士研究生人。

学院有在职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85人,教授33人、副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2人;45岁以下教师55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其中本校1人,外聘2人),教育部学部委员1人,首席科学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时代楷模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特聘教授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3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人,国家特殊津贴专家4人,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兴滇人才奖获得者2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4人、云南省特殊津贴专家4人、“云岭学者”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2人;获国家奖前3名、省部级一等奖前3名、二等奖前2名的人员共25人。全国优秀党员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劳模1人,云南省优秀党员3人,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党代表各1人。形成了一支学缘、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学院立足云南自然资源优势,自主创建了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理论。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新技术、亚发行、欧盟、全球环境基金(GEF)及省部级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多项,研究经费累计4亿余元。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余篇,授权专利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云南省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6项。十余项研究成果被列为国家和省市重大农业成果推广,累计应用面积数亿余亩,促进农民增收近百亿元,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学院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

学院具有植物保护学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国家级创新团队,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云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云南农业大学农业外来入侵生物可持续控制省级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植物检疫学科技创新团队、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省级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经济作物病害致病机理及防控科技创新团队等;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及农药学校级教学团队。学院教学团队先后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云南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园林园艺学院

园林园艺学院源于云南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始建于年,1年云南农业大学成立茶桑果系,年更名为园艺系,年园艺系与农学系、植保系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1年5月成立园林园艺学院。

学院下设园艺系、园林系、城市建设系、云南农业大学中国花文化研究院等3个系1个研究院。现有教职工62人。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含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讲师23人,助教4人、高级工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0人、硕士学位22人(在读博士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8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3人,昆明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8人。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我院有着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实力较雄厚的教师队伍。

目前,全院教职工正积极努力,拓展新的专业领域,不断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使学院在园艺、园林、风景园林、设施农业工程等专业方面协调发展,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资源与环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下设植物营养系、土地资源系、生态环境系3个系。有教职工62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25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6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有云南省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云南省农田无公害生产创新团队、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教学团队、云南省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技创新团队等4个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团队。

学院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云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和植物营养学省二级重点学科,是云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重点学科群重要组成学科。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相继列入云南省“十二五”、“十三五”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和云南省一流学科—高原学科A类建设。目前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植物营养与病害控制),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8个二级学科学术硕士点(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设施栽培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和6个本科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工程、生态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其中“双万计划”省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重点专业1个。构建起超过人的人才培养层次齐全、专业融合发展、学科优势互补的多学科综合学院。

学院是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重要支撑单位。除上述国家级平台之外,尚有农业农村部云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云南省土壤培肥与污染修复工程实验室、云南省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魏复盛院士工作站、张福锁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科研平台8个。

近年来,学院立足云南高原区域农业资源和环境特点,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养分资源高效利用、高原特色作物营养调控、坡耕地水土保持与退化土壤改良、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烟草、肥料等企业项目近70项,累计到账经费余万元,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8项、国家授权专利40余项。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1年5月,学院现有教师50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38人,教授13人,副高级职称11人。学院目前实验室面积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0多万元。学院共有学生8名,其中本科生名,硕士研究生名;设有27个自然班,其中3个硕士研究生班,24个本科生班。近年来,学院每年为社会输送本科、硕士人才名左右,已毕业学生余名。

学院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下设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以及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个。有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工程和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所有专业在云南省专业评价排名均为第一,其中,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年度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为云南省唯一食品科学类国家级专业。

学院现有两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即国家辣木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教育部畜产品深加工中心,四个省级工程中心,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一个校级重点学科,两个省级特色专业,两个研究所,一个云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一个云南省教育厅食品科学与安全实验示范中心。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余项,科研经费总计1.3亿元。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基金20余项,国务院综改办项目1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6部,授权专利5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项10余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烟草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于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年挂牌成立,是全国较早开展烟草教学、科研的单位之一,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3个办学层次的烟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区域特色突出、全国同类院校领先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下设烟草和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烟草专业是云南省“一流”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专业改革综合试点专业。年,学院积极拓展专业领域,申报获批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专业,成为了全国第二家开设该专业的院校。

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在读博士8人。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云南省“烟草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烟草产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1个,省“芳香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2个,与烟草等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个。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5人,正高级7人、副高级13人、中级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9人;博导5人,硕导18人。有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撑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带头人1人,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才1人;省“千人计划”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在国内外、行业内外聘请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20余人。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均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一门,校级示范课程1门,校级一类课程6门,在建国家级数字化课程1门。主编、副主编教材15部,行业培训教材5部,在建数字化教材1部。

学院科学研究注重加强与行业联合,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三结合,坚持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服务。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内外各级烟草项目30余项,在烟草种植资源评价与创新,烟草原料生产、加工与综合利用,烟草化学与烟草工程,烟草生产有害物质控制等方面研究成果得到烟草企业认可和应用,授权专利30余件,先后获国家烟草总公司、云南省人民政府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云南省烟草公司和云南省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省级烟草企业科技成果奖励30余项。

龙润普洱茶学院

龙润普洱茶学院前身为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茶学系,建系于1年,已有四十余年的办学历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茶学专业人才,为云南茶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5年11月,云南农业大学与国际化知名企业“龙润集团”合作,创建了特色鲜明独具特点的茶学专业学院---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

目前,学院茶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建设品牌专业,年被评为云南省一流专业。现有教育部普洱茶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云南茶树及茶叶加工科学观测站、云南普洱茶研究院、云南省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茶学实验中心等研究平台,以及校内外实践基地二十余个。学院拥有多学科构建的以普洱茶为特色和亮点的云南省茶因子与茶功效研究创新团队,有教师三十余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高达50%。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5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名师工作室2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首席技师1人,云南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茶业专家组成员5人。

学院依托云南得天独厚的茶树资源,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内引外联聘请名师传承茶文化精髓,大力创新做强茶叶科技,为引领普洱茶产业发展方向,打造高素质茶学科技人才奠定基础。学院发展定位是建成立足云南,引领云南茶业,带动全国,辐射东南亚,面向世界的以普洱茶为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学院,以普洱茶研究为特色,发表高质量论文,引领普洱茶研究方向。学院教师分别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奖项,同时开展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学院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一等奖。

水利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前身为水利系,办学历史溯源于年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农学系农田水利专业。年5月,成立水利系,是我省第一个水利水电高等教育系科。年由水利系与农业机械工程系合并成立工程技术学院;1年,成立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年更名为“水利学院”。

学院现有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云南陆良野外基地”、云南省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实验室、云南省农业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水资源与节水灌溉工程中心、云南省农业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云南省高校农业遥感与精准农业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力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7个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有国土资源部“西南多样性区域土地优化配置与生态整治科技创新团队”与“云南省高等学校农业水土工程教学团队”;有国家级“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晋宁大春河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有云南农业大学工科实验教学中心、水利学院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有昆明市松华坝水库、云南水投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有限公司(德泽水利枢纽工程)、昆明市晋宁大春河水土保持基地、云南建工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曲靖市车马碧水库、昆明石龙坝水电站等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现有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点;农业水土工程、农业水工建筑、农业遥感与精准农业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土地整治工程6个本科专业,其农业水土工程是省级重点学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是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院有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与水环境工程和建筑工程三个系,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云南省“双万”计划“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授7名、副高26名、硕士生导师17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1人。现有本科生6人,硕士生62人及函授本、专科人。近几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6%以上,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近六千名水利与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科技攻关、省自然基金、水利部行业公益基金和教育厅科研基金等项目六十余项;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水工模型试验项目二十余项,完成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专题研究五十余项,完成病险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和除险加固工程设计三十余项,中小水电站设计十余项,完成《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参考标准》编制以及滇池保护治理生态湿地规划设计等生产项目。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50篇;出版教材30部;出版专著8部;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获软件著作权13项。

机电工程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创建于1年,原为农机系,年更名为工程技术学院,年更名为机电工程学院。

学院拥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土点,设有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和机械设计与制造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学位)以及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现设六个系:农业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工业工程系、车辆工程系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学院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七个本科专业,其中: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并列为国家级、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农业机械学》、《汽车构造》和《拖拉机汽车学》等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双语示范课程。学院拥有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下设32个专业实验室)、机械制造实训中心、农业机械陈列馆和机械设计研究所等实验实践教学机构。此外,学院实践教学可利用学校的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工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校级实验中心,在校外建立了14个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现有教师6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博士学位13人,云南省万人计划“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2人,云南省高校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1人。教师共主持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6项,云南省科技厅基金项目25项,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40余项,服务于云南省农业、机械行业等横向课题60余项。教师在《Energy》、《BiosystemsEngineering》、《TransactionsoftheASABE》、《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50多篇被SCI、EI、CPCI收录;获国家专利授权多项。教师获得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一)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一)1项等7项省部级科研奖励。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人,研究生86人。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校内外实习、实验和生产实践,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全国和全省各种竞赛,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好。

理学院

理学院是一个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具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学科优势明显,应用学科特色突出,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应用数学、应用化学3个系,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5个本科专业,紧扣社会需求,着力培养智能控制、物联网应用、计算金融、计算生物学、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等方向专业人才。

理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良好。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2人,博士及在读博士32人,其他专任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有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云南省师德标兵1人,云南省教学管理先进个人1人,云南省高校优秀辅导员1人。拥有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有机茶产业智能工程研究中心),2个地厅级科研平台(云南省高校生物天然气产业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效智能有机茶园建设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教学平台(云南农业大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云南生物制造研究院),4个院内科研平台(计算金融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工程研究中心、工业结晶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教学科研用房0m2,拥有各类教学科研仪器0余台(套)。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学院近年来获批国家级项目10项,主持其余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主编和参编教材、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申报专利60余项。

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近人,研究生30余人。学院着眼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较强学习能力、较强动手能力、一定创新能力、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素质教育活动。近3年,有70余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学科竞赛中获奖。30余人参加了“三区”科技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所培养的学生因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作风严谨朴实而深受省内外用人单位的欢迎。

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组建于年,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工程系、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现有教职工36人,副高以上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10人,云岭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部分教师被聘为省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院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网络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农业信息技术与工程”学术型硕士和“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硕士两个硕士研究生专业。

学院现有3个主要科研平台:国家农业部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农业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绿色农产品大数据智能信息处理工程研究中心;一个0余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余万元;公共计算机实验室配备有余台计算机,是云南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近年来,主持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云南省科技强省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横向项目等数十项,在研科研经费近0万元。近5年,全院教职工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获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0余项,出版专著4部,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目前,学院在云南省农业信息化研究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建筑工程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是云南省最早创办土木建筑类专业的院系之一,其前身云南省建筑工程学校被业界誉为云南建筑行业“小黄埔”。学院是以土木建筑为特色的多学科交叉结合学院,为云南省高校同领域专业最为齐全的学院之一,涉及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四个一级学科。

学院积极发挥相关专业群优势,以为行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为目标,探索“基于城乡建设专业群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项目承担单位、云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云南省“双一流本科”建设单位。学院招收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8个本科专业及城乡建设工程与管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农业管理方向研究生,全日制在校学生约1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2人。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系、建筑系、市政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四个教学系;搭建有省部级装配式智能建造虚拟仿真中心、内陆港口工程建设虚拟教学仿真中心、云南省高校城乡水安全与节水减排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农业大学生物质新材料研究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农村新能源研究工程中心和学院“BIM”工程研究中心、水安全工程协同创新中心、钢结构设计研究所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学院是国家住建部批准的一级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点、云南省二级注册建造师考点试行单位。拥有国家级昆明市给水排水宣教基地、全国BIM应用技能考试点、广联达战略合作院校及BIM培训基地。与云南省建投集团等建设行业龙头开展校企合作,建有20余个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学院通过强化专业实践技能竞赛、多专业BIM协同联合毕业设计创新实践、“专业群+小语种”国际化人才教育改革试点等举措,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质量高,就业率多年稳定维持在95%以上。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前身是年成立的云南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教研组,年正式成立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年1月农业经济系成立为经济贸易学院,8年12月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年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专科,年以后设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年取得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年开始招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经济管理学院是云南省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博士点建设单位。现有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下设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农村财务管理、农村与区域发展、区域经济管理、教育管理与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食品经济7个学科方向,专业硕士有农村发展、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管理3个方向。学院设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农村区域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行政管理、投资学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两个学科。有农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技术经济与管理、区域经济、企业管理3个校级重点学科。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先后与云南省农垦总局、昆明农鑫公司等共建了1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拥有云南农村发展智库、南亚东南亚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农业智库、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等8个产业研究中心、云南农村会计人员培训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博士10人,在读博士9人,硕士39人。教授9人,副教授35人,讲师25人。目前共承担科研课题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8项。科研总经费2余万元。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于1年,是云南农业大学的22个学院之一,其前身为年成立的云南农业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年,德育教研室并入马列主义教研室成立社会科学部,年更名为人文社会科学部,正式开始招收文科类专业学生。1年,正式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学院下设秘书学系、社会工作系、旅游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酒店管理系5个教学系、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室、美育与艺术教育教研室2个校级公共课教研室;拥有教育管理与区域发展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农村发展专业)共计3个硕士点。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人,全日制研究生44人,非全日制研究生49人。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36人,博士13人。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还承担全校本科生人文社科类的公共课教学任务。

经多年办学,几代人精心打造,全体教职工努力,在各领域为社会培养了0余名优秀人才。学院办学已初步形成文、管、法、农多学科协调发展,本科、科学硕士、专业硕士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格局。

外语学院

外语学院成立于1年,其前身为始建于年的昆明农林学院外语教研组,历经云南农业大学外语教研室、外语部的发展和积淀。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员工7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有5人在攻读博士学位。学院现有英语、越南语、泰语、翻译、缅甸语五个本科专业,其中缅甸语为今年新增专业,并开设法语、日语、西班牙语、老挝语等第二外语语种。

学院设有英语系、东南亚语系、大学外语部、研究生办公室、语言教学实验中心和综合办公室等管理机构。拥有现代化语言实验室8间,其中同声传译室1间、翻译实验室1间、虚拟现实外语教学应用实训室2间、多媒体网络教室1间及数字化多媒体教室3间。此外,有多种网络外语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并有调频发射系统等先进的教学设备。

近年来,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1门课程获校级优秀课程建设,1门课程获校级示范课程建设,1人获省级教学名师,1人获校级教学名师。学院为云南省首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建设单位”,并于年被列为“云南省年度高等学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建设单位”并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越南语语音》。年翻译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教师在“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中获得各级奖励,其中1名教师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名获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多名教师获得云南赛区一、二、三等奖。1名教师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1名教师获云南省辅导员年度人物,多名教师受到了学校的奖励,7项教学成果获校级二、三等奖。在科研方面,我院教师在语言文化研究、大学外语教学与实践、大学外语教学与测试、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作品赏析等方面公开发表论文多篇,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正式出版书籍50多部。有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完成和参与在研省级、校级课题40多项,参与5项教育部和农业部的科研课题。

学院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长期聘有来自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越南、泰国等国的外教多名。每年都选派教师到英国、美国、泰国、越南等做访问学者,邀请国内外本专业专家到校讲学。此外,学院与泰国清迈大学、曼谷曼松德昭帕亚皇家师范大学,越南河内大学、太原农林科技大学进行泰语和越南语“3+1”合作教学,每年都选派泰语和越南语专业学生赴国外相关学校学习十个月(费用自理)。

学院现有英语专业学生人、越南语专业学生人、泰语专业学生人、翻译专业学生84人,英语笔译专业研究生42人。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在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学校和企业等行业从事公务、文秘、翻译、教学、旅游等工作。年终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学院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银奖1项,在“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中,先后有1人获全国二等奖,1人获全国三等奖,并在“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专业辩论赛、全国大学生越南语演讲大赛以及云南省东南亚语种演讲比赛等比赛中先后荣获了一、二、三等奖。

体育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于1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获得招收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学生资格以及教育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年增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年获教育部批准取得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招生项目为篮球、足球和武术。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余人,研究生50余人,毕业生近三年年终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学院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一个体育学院,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多次获得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嘉奖。建院十多年来,学院秉承“厚德博学、明理尚农”的校训,笃行“崇德尚智、健体立美”的院训,全体教职员工艰苦创业、勤于治学、乐于奉献,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0人,其中专职教师48人。教授6人、副教授17人、讲师23人、助教2人,硕士以上学历34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裁判员9人,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

学院坚持“教学是立院之本、科学研究是强院之路,依法行政是治院之据”的治院方略。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本科建设、发展为平台,育人为本,践行“教学神圣、课堂神圣”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服务。体育学院全体同仁与时俱进,努力将学院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体育学院。

国际学院(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

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于年由教育部、外交部授牌成立,国际学院于年成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和国际学院(以下称“学院”)主要负责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教育、援外国际培训等工作,是服务学校国际化战略,支撑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重要平台。

学院现有教师29名,海内外客座教授6名,常年聘请10-15名长、短期外专外教。目前已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等国内外专任教师,外聘教师构成的多类型、高层次的师资队伍。

学院秉持“古今并融,内外兼修”的院训,开拓进取,塑造辉煌。学院成立以来,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新兰林肯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近10个海外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展了实质性的教学、科研和师生交流合作。学院有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的云南省首个工科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0”土木工程,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合作的涉农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1”农业经济管理和与东南亚各高等院校合作的“2+1+1”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现有中国学生余名,各类国际学生余名。

END

往期回顾:

校长领唱防溺水版《Mojito》,火了!

高考学子,云南农业大学欢迎你,加油!

暑假书单|连刷三遍都不够的14本好书,总有一款适合你

云南农业大学关于年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招生录取的通知

报考指南|云南省高考成绩即将出炉这份志愿填报攻略请收好

主编

张权

编辑

刘震(18园艺)

排版审核

高晨曦张王芝何锦来源

云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审核

汪勃方欧亚张王芝陈颖泽李冠琛贺凌云刘勇你的赞和在看,我都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jq/816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