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记为期一年申请阶段经历小结
2月19号收到了UCL第一专业的回信,MScIPP"NotSuccessful"。
UCL还挺好玩的,自动回复都卡中国时间,而且都要自己去Portal看,不会直接发offer信。
至此我为时一年的申请阶段正式结束。
从整体来看,我的申请挺惨的,投7中2,一直被ddl赶着走,没有什么主动权,大四下还在冲4.0的绩点卑微求学。
写写这一年的心得,既是给自己个机会整理下情绪,也是想分享一些过来人的看法,比较主观。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也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流程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从找中介说起
首先要说说我为什么要找中介。交换期间决定去留学,首先面临的就是是否找中介的问题,因为我之前没有这个想法,所以对留学的程序也是一窍不通。一开始我挺纠结的,主要也是因为自己心里没底,当时没有雅思成绩,实习和项目经验虽然有,但是也不知道这些真正用在申请里面的含金量有多少,对写PS、CV这些也没有概念(我英文写作真的挺一般的)。一开始考虑的是半DIY服务,就是只把申请里面的单独几项承包给中介,其他的选校、选方向、选专业、签证都自己搞定。当时找到的一个挺不错的半DIY平台是Admitwrite,里面的导师都是有自主申请成功经验的相关专业就读者/毕业者(广告写的),我找到几个公共政策和国际政治方面的学长姐,看背景真的挺厉害的。这个平台我也是我一开始最心动的选择,最后怂了是因为当时我对读什么没什么头绪,还考虑到咨询过的中介里面某一个曾经提到的“negotiate”的权利问题(好的,我直到申请结束都不知道这到底有没有起到一点点作用),就是可能某些中介机构和某些院校关系好/有合作关系,通过这些机构申请成功几率更大。现在想想,可能这才是我梦想中的“中介”,真的能从过来人的角度给我符合自身情况的建议,而不是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作业机器。决定找中介之后,这件事对我来说,也是做得挺匆忙的。
当时在线上聊了好几家中介机构,最后还是决定先缓一缓,回来面谈。当时选中介我是要求选在广州有办公地点的,因为当时觉得有些事情还是面谈比较好,但是事实证明我这一年也没见中介几次,大概加起来才五次吧,线上联系也不是很紧密。所以我现在觉得是否能够线下面谈并不是选中介时候很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
真正决定和签合同就是两天的事,自己筛选了几家不错的去谈了谈,然后再筛选了三家和我爸去见了下中介老师,但是我爸觉得这三家都有点不足,让我再找找。最后找了一家名气没有很大、在天河有办公地点、专门做英国留学做了很多年的机构。那天是星期六,我们在线上预约之后收到值班老师的电话,老师约我们去面谈。老师给我的感觉挺专业的,当时聊给我的感觉也是不像别的中介那么自信爆棚,比较实在,这家中介机构也没有那么出名、那么大型,看来人员流动性也不会特别高,接着我看了下往届的PS范本也感觉不错,没怎么犹豫就签了合同。
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八九月份的时候心态很崩溃,因为我一个二月份就签约的人九月份还没改好PS、CV和推荐信,英国的学校今年普遍开得晚,但是也没有特别晚,看不到项目接受申请信息的我每天都问老师我的项目开了没有,其实开了也没用我资料都弄全,在一个星期内改了三四遍PS,一共5篇。那段时间真的特别生气,我在签约后一个星期之内选好了学校、方向和programme,然后交去做风险评估也没什么问题,第一版的PS(其中一个方向)和CV在三月中旬就下来了,就在这个时候原来带我的中介老师和文书老师告诉我,他们离职了。
选中介时候看重它内部人员流动性低,没想到还是中奖了,前期和对接我的老师沟通还是很不错的,老师会催我交材料,也会耐心给我反馈,在我第一次交PS表格的时候还教我怎么表述,总体来说进度正常甚至靠前。离职的老师说把我交给了一个在机构里面很有经验、评价很高的老师,因为我购买的是高端文书服务,所以文书部分也不用太担心,老师都很厉害。四五月份的事情特别多,也因为觉得一切都在有序进行,不急在一时,所以就两个月左右没有管。六月份忙着写论文和考试找实习,也没有精力管。七月份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还有一个专业的PS没有出,这时候才喜迎我的第二位文书老师。
放假之后我专门去机构找了我的中介老师一次,她有一个小助理,我说我对专业的想法有一点改变,想听下你们的意见。那天的聊天挺尴尬的,因为我发现他们并不知道我原本选了什么(我:???那你们交接了什么?),也不太清楚我的具体情况,我,就像第一次登门拜访一样,重新复述了一遍我的具体情况,最后得到的答复是小助理会再找找相关的资料和项目给我选选,大概一周之内会完成,而第二篇PS的初稿也会在一个星期内出。回去之后我问了原来的中介老师,老师表示当时交接了很多学生,资料都是全的,不会存在资料断层的情况。我不清楚它们内部运作,但是第一次见新的中介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干练,谈话比较应付式,有种先把我稳住再说的感觉,对学生情况不熟悉真的是很令人窒息的,重复沟通的内容太多了,浪费彼此时间。
接下来一个星期收到了programme汇总的表格,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变动,我选多了一个LSE的项目,一共选了Warwick/UCL/KCL/LSE四所学校,一共两个方向,一个公共政策分析一个国关,这是大前提。一周后收到了公共政策分析的PS,其实就是把同样的经历通过撰写突出不同的重点。第一次看到两篇初稿我的感觉都有点感觉把我写的东西直译了,当然要改改改,暑假期间大概改了3-4次,平均返稿时长一个星期,也算正常。
翻出那段时间内部分的邮件记录,时间轴大概就是这样,基本定稿是在9月中旬,UCL的比较慢,因为UCL11月才开放申请。去年9月中旬大部分学校都开放申请了,后来还是等了两个星期,搞好了成绩单、证明等材料,加上推荐信,然后在9月28日一次性投了出去。
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怎样才算严格意义上的一份好的PS,但是比起原来还是有不少自己的想法,有关有个小哥哥的分享挺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xiongs.com/lwgf/6015.html